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外科学》

    液压冲击伤致外伤后癫(疒间)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08-16  浏览次数:998次

      作者:田远虎,刘绍明,司军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外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外伤后癫(疒间) (PTE) 指颅脑损伤引起的癫(疒间)发作,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复制较为理想的PTE实验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PTE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重要基础平台。目前,只有液压冲击伤 (FPI) 致PTE模型系统性地研究了PTE的特征,成为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PTE动物模型。本文即就其复制方法、主要特点和研究现状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癫(疒间) 创伤后 液压冲击伤 模型 动物

      创伤性颅脑损伤 (TBI) 是癫(疒间)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据报道,外伤后癫(疒间) (posttraumatic epilepsy,PTE) 约占全部癫(疒间)的5%,症状性癫(疒间)的20%[1]。癫(疒间)发生后会进一步加重伤者脑组织的病理损害及神经生化等改变,使临床处理更加复杂。PTE是一种有望取得预防的疾病[1],因此,对其发生机制和预防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复制较为理想的PTE动物模型,对深入研究人类PTE的发病机制及探索防治措施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来,液压冲击伤 (fluid per-cussion injury,FPI) 致PTE模型由于其实验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好,能够复制PTE的许多临床特征,成为目前一种新的较为理想的PTE模型,已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应用。

      1 模型概况

      从定义上看,PTE动物模型是指在TBI后出现反复自发性发作,能模拟人类PTE脑电图和临床特点,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动物模型。多年来,一些学者根据研究目的和PTE发病机制的不同,先后建立了数种PTE动物模型,包括氢氧化铝凝胶模型、铁离子注射模型及皮质底切 (cortical undercuts) 模型等[2]。这些模型的损伤机制与真正的脑外伤机制仍相差甚远,不能复制分级的颅脑损伤类型,或具有金属离子的特异刺激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987年,美国Dixon等[3]学者首次制作大鼠中位FPI模型,其能够复制出其他品系动物模型的许多脑外伤特征。随后,经McIntosh等[4]将其改良为大鼠侧位FPI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临床脑外伤,复制局灶性和弥漫性损伤,包括局部皮质挫伤、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白质损伤等病变[5]。2004年,D'Ambrosio等[6]成功建立了大鼠侧位FPI致PTE动物模型,系统性研究了致伤后PTE的特征,且单次严重FPI即足以导致PTE发生;其实验结果首次表明了损伤新皮质的持久高度兴奋性,为研究PTE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筛选有效的抗癫(疒间)药等提供了一种有效的PTE动物模型。

      2 FPI模型复制方法

      该模型通过在颅骨上开一个骨窗,然后用液压打击装置使一定量生理盐水快速冲击硬脑膜表面,造成颅内压瞬间升高,使脑组织变形或移位,导致颅脑损伤[5]。在致伤时,压力大小可由摆锤的高度调节,并通过压力传感器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打击能量和时程,准确记录致伤能量。

      根据打击位置不同,打击管可以固定在前囟和人字缝尖中间或矢状缝一侧,由此可分为正中FPI模型与侧位FPI模型两种;近来研究更加强调侧位FPI模型的重要性以及颅骨钻孔位置,以增加其可靠性和重复性[7]。为减少手术和麻醉影响,一般在动物致伤前24 h进行颅骨钻孔和埋置打击管[3];其缺点是由于异物存在和动物搔抓,有感染和打击管脱落的可能性。我们认为:在动物手术后清醒状态立即致伤,可使实验模型尽量与人类TBI机制接近。在液压致伤后将电极植入硬膜外进行长期视频脑电图 (VEEG) 监测,以整个监测期间发作≥2次为癫(疒间)动物的确定标准[8]。

      液压冲击造成动物轻、中、重度TBI的压力因实验动物及实验条件不同而不完全一致,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动物年龄、麻醉药品、FPI装置、颅骨钻孔大小、钻孔位置及连接打击管角度等[8]。该模型可用于兔、猫及大鼠等多种动物,但大鼠是最常用的PTE实验动物,其优点是遗传背景清楚,基因序列与人类较为接近,经济易得,容易饲养,取材方便及抗感染能力强等[3]。

      3 研究现状

      侧位FPI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TBI实验动物模型[7],其作为一种新的PTE动物模型,已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

      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侧位FPI可引发脑组织广泛的病理生理及神经生化改变,包括神经细胞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轴突芽生、海马长期超兴奋性及海马萎缩等,这些因素可能促进了PTE的发生、发展[9,10]。

      在此基础上,D'Ambrosio等[6]成功建立了大鼠侧位FPI致PTE动物模型,采用VEEG监测2~16周,发现随时间延长,更多大鼠出现癫(疒间)样波。至损伤后8周时,可以观察到大鼠频繁出现行为学发作,主要表现为点头动作、面部自动症和肌阵挛。病理切片上发现损伤部位神经细胞丢失和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这与人类PTE病理改变相似[11]。其后,D'Ambrosio等[12]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实验研究,发现大多数动物在伤后5~7个月时出现典型的刻板样发作,如动作中断、爬行、面部自动症及对侧后肢肌张力障碍等症状,类似人类的复杂部分性发作。

      Kharatishvili等[8]对实验大鼠进行了长达1年的研究观察,发现在严重侧位FPI后有43%~50%的动物发生癫(疒间),潜伏期在7周~1年之间。发作症状随外伤后时间延长逐渐加重,其中继发性全面性发作占所有发作的66% ± 37%。而人类严重TBI和硬膜完整的皮质损伤病人的癫(疒间)发生率只有7% ± 39%[13],提示轻度TBI也可能导致动物PTE的发生;该推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病理发现:损伤大鼠的齿状回均有苔藓纤维芽生;与致伤后未发生癫(疒间)的大鼠相比,PTE大鼠的突触重组范围和苔藓纤维芽生更为显著,且双侧均有苔藓纤维芽生。如能证明苔藓纤维芽生与癫(疒间)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将对抑制或阻止PTE发生有重大作用。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复制人类PTE的许多特征,如致(疒间)动物的(疒间)性放电、行为学发作、病理改变及损伤机制等方面均与人类PTE相似,而且约1/2动物出现自发性反复发作;其为研究PTE发生机制和临床前研究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8]。Bonislawski等[14]研究发现:FPI损害了大鼠齿状回的抑制效应,为阻止TBI的严重病理后果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机制。

      Garga等[15]认为:FPI动物模型是研究TBI和癫(疒间)发生最常用的模型。该模型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稳定性和重复性好。②伤情可以分级,根据打击力量可以复制出轻、中、重型颅脑损伤。③致伤力定量、准确并可测定,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实验结果可比性较好。④复制简单,一次头部外伤可诱发癫(疒间),其损伤机制与临床实际较符合。其主要缺点[8]:①易导致脑干、颈髓损伤和神经源性肺水肿,动物致伤后病死率高 (30%~40%),增加了实验动物的数量。②致伤后癫(疒间)发生率低 (43%~50%),且发作频率低,平均 (0.3 ± 0.2) 次/d,需要进行长期的VEEG监测。③大量EEG资料判读及视频回放也是一个主要挑战。④致伤前清醒动物固定困难,致伤部位和方向难以精确控制,致伤力度不稳定,打击管漏液等。因此,今后在模型的稳定性、复制的标准化、操作的规范化、EEG判读预测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4 展望

      综上所述,大鼠侧位FPI模型可以稳定、可靠地复制出人类PTE的许多临床特征,且操作简单,稳定性与可控性较好,为PTE的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动物实验平台。在模型研究基础上,寻找能够阻止PTE发生或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对减轻病人的颅脑损伤和促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相信随着FPI致PTE模型的逐渐完善,其将为深入研究PTE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BENARDO L S. Prevention of epilepsy after head trauma: do we need new drugs or a new approach [J]? Epilepsia, 2003, 44(Supple 10): 27-33.

      [2] PITKANEN A, MCINTOSH T K. Animal models of post- traumatic epilepsy [J]. J Neurotrauma, 2006, 23(2): 241-261.

      [3] DIXON C E, LYETH B G, POVLISHOCK J T, et al. A fluid percussion model of experimental brain injury in the rat [J]. J Neurosurg, 1987, 67(1): 110-119.

      [4] MCINTOSH T K, VINK R, NOBLE L, 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rat: characterization of a lateral fluid-percussion model [J]. Neuroscience, 1989, 28(1): 233-344.

      [5] LAURER H L, MCINTOSH T K. Experimental models of brain trauma [J]. Curr Opin Neurol, 1999, 12(6):715-721.

      [6] D'AMBROSIO R, FAIRBANKS J P, FENDER J S, et al. Post-traumatic epilepsy following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in the rat [J]. Brain, 2004, 127(2): 304-314.

      [7] THOMPSON H J, LIFSHITZ J, MARKLUND N, et al. Lateral fluid percussion brain injury: a 15-year review and evaluation [J]. J Neurotrauma, 2005, 22(1): 42-75.

      [8] KHARATISHVILI I, NISSINEN J P, MCINTOSH T K, et al. A model of posttraumatic epilepsy induced by lateral fluid-percussion brain injury in rats [J]. Neuroscience, 2006, 140(2): 685-697.

      [9] COULTER D A, RAFIQ A, SHUMATE M, et al. Brain injury-induced enhanced limbic epileptogenesis: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parallels to an animal model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 [J]. Epilepsy Res, 1996, 26(1): 81-91.

      [10] SANTHAKUMAR V, RATZLIFF A D, JENG J, et al. Long-term hyperexcitability in the hippocampus after experimental head trauma [J]. Ann Neurol, 2001, 50(6): 708-717.

      [11] SWARTZ B E, HOUSER C R, TOMIYASU U, et al. Hippocampal cell loss in posttraumatic human epilepsy [J].Epilesia, 2006, 47(8): 1373-1382.

      [12] D'AMBROSIO R, FENDER J S, FAIRBANKS J P, et al. Progression from frontal-parietal to mesial-temporal epilepsy after fluid percussion injury in the rat [J]. Brain, 2005, 128(1): 174-188.

      [13] ANNEGERS J F, HAUSER W A, COAN S P,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seizure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J]. N Engl J Med, 1998, 338(1): 20-24.

      [14] BONISLAWSKI D P, SCHWARZBACH E P, COHEN A S. Brain injury impairs dentate gyrus inhibitory efficacy [J]. Neurobiol Dis, 2007, 25(1): 163-169.

      [15] GARGA N, LOWENSTEIN D H. Posttraumatic epilepsy: a major problem in desperate need of major advances [J]. Epilepsy Currents, 2006, 6(1): 1-5.

    ↑上一篇:伽玛刀照射正常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变化
    ↓下一篇:血管吻合联合颈内动脉闭塞治疗海绵窦段巨大梭形动脉瘤2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