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11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545次

      作者:葛雅香,沈美芳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内科, 通州 22636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110例病变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 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病情稳定组和病情加重组。纳入分析因素为:年龄、发病时的血糖、入院时血压、进食情况、合并症的发生、梗死后出血发生情况等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年龄大,发病时血压高、血糖高,合并感染、进食障碍及梗死后出血等因素与病情进展有关(P<0.05或 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维持内环境稳定与改善预后稳定病情密切相关。

      【关键词】 脑梗死;进展型;稳定型;相关因素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占脑血管病的70%~80%,在人群中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脑梗死110例中男74例,年龄42~81岁;女36例,年龄46~83岁。平均66.25±6.15岁。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CT排除颅内出血。病前明确有高血压史46例,糖尿病35例,心脏病26例,长期吸烟81例中男69例,女12例,吸烟史长20~52年。有饮酒习惯62例中男55例,女7例。首次发生脑梗死86例,既往有脑梗死史15例,有脑出血史2例。

      1.2 方法 入院后常规行血压监测,测定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在入院第1天及入院后1周,用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估,NIHSS最好是0分,最差是31分。根据评估结果分为病情稳定组和病情加重组:稳定组是指NIHSS评分维持不变或分值减少;病情加重组是指NIHSS评分比入院时增加。纳入分析因素:年龄、发病时的血糖、入院时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进食情况、合并症的发生、梗死后出血发生情况等。然后将两组作比较,分析其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用Stata7.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10例患者中,入院时NIHSS评分稳定组为11.78±6.44,进展组为10.79±6.2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各种观察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见表1 [1-2]。

      3 讨 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加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已是公认的脑血管的危险因素。脑梗死后急性期血压升高为一种自动调节的病理生理反应,脑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继发性脑水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及其它激素如皮质醇分泌增加可出现一过性血压升高。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机体MABP的调节水平上调[2]。本组病例中入院时血压均高于正常,而进展组平均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表明急性期血压过高对预后有不利影响[3-5]。

      糖尿病是脑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血管病变者比无糖尿病者多2~3倍。而脑梗死急性期可引起应激性血糖升高,可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酸中毒,加速神经元变性坏死,引起一系列缺血性反应,加重神经功能损害[6],观察结果显示进展组急性期血糖增高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是导致病变进展的原因之一。另外进展组并发肺部感染明显高于稳定组,并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感染状态时由于发热、痰液多等可发生脑病、加重脑缺氧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故在脑梗死急性期应予胰岛素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合并肺部感染26例中病前长期吸烟,导致肺功能较差,在发生中风时更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

      在进展组中有28例患者有进食障碍,其中吞咽功能障碍,进食呛咳15例,意识模糊,进食量少13例。因而,所以肺部感染者,建议尽早予鼻饲流质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梗死后出血特别是出血量偏大的患者可使颅内症状加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症状,尤其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时,应及时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出血现象发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2.

      [2] 刘建辉, 冀风云, 王婷,等. 血压波动对脑梗死急性期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01,23(2):168-170.

      [3] Verdecchia. P, SchillacG, Rebold, et al. Differen. Prognostic impact of 24~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ery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rrion [J] . Circulation, 2001, 103(21): 2579-2584.

      [4] Bath P. High blood pressure as risk factor and prognortic predictor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en and how to treat it[J] . Cerebovasc Dis, 2004,17(1): 51-57.

      [5] 梁睿, 徐嗯, 邓兵梅等.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全科医学杂志, 2006, 15(6):346-349.

      [6] 梁振辉,蒋亚斌. 血糖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广东医学,1999,20(5):385-386.

    ↑上一篇: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观察
    ↓下一篇:人参总皂甙对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