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利多卡因诱发恶性高热综合征1例

    发表时间:2010-07-23  浏览次数:535次

      作者:郑君霞 俞厚明 作者单位:311300 浙江省临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利多卡因 恶性高热综合征

      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见1例利多卡因诱发恶性高热综合征(malignant hyperthermia,MH),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5岁,因确诊多发性硬化(MS)6年、双下肢痉挛疼痛伸直发作3d,于2002年8月因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入本院。入院后作头颅MRI检查,示左右侧脑室体旁、脑桥分布多个小片状病灶,腰穿提示蛋白轻度增高,结合病史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予以甲强龙、丙种球蛋白等治疗,病情一度得以缓解。但6年来反复发作3次,最后1次发作后,患者行走困难。3d前,再发双下肢痉挛疼痛、伸直,反应迟钝,小便失禁,疑MS再发,而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T37.0 ℃,P 80次/min,BP 170/80mmHg, R 14次/min,神清,精神软,轻度吞咽困难,双上肢肌力略增高,双下肢伸直痉挛,双侧膝反射+++,双侧巴氏征(+),心、肺、腹部检查(-)。入院当天予金刚烷胺、卡马西平对症处理,第2天,体温38℃,双下肢伸直性痉挛未见缓解,可见疑似惊厥样发作1天数次,每次发作时间<1min,且振幅较小,如同寒颤,予以利多卡因200mg 静滴,体温在使用50mg消炎痛栓后,退至正常。第2天,体温正常,四肢肌肉痉挛明显好转,和本次发病前相似,但当日晚间,发现患者反应很迟钝,呼之不予应答,渐发展成嗜睡。第3天,出现>39.8℃的高热,四肢强直,昏睡,张口呼吸,心率变快,短暂阵发至180次/min,停用巴氯芬、利多卡因。腰穿检查:Cl 113g/L, 蛋白 3g/L,潘氏试验+;复查2次血常规,均正常,但肺部有少量音,查胸片:双肺纹理增粗,故使用抗生素。第4天,患者呈昏迷状态,查血气:PH 7.49,PaCO2 31mmHg,PaO2 45mmHg,BE 1.1mmol/L;肌酶:肌酸磷酸肌酶(CPK) 2000μ/L,碱性磷酸酶(LDH) 100μ/L,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 95μ/L;肌钙蛋白I(TnI) 阴性,血肌红蛋白120μg/L,血钾4.8mmol/L;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未见斑片状阴影,双侧膝部可见如大理石样花纹,淡红泛紫,但查血凝正常,体温再度升高,呼吸呈Kuss-Mull式,考虑MH存在。第5天,体温仍高达40℃,消炎痛无效,复查血常规正常,血气:PH 7.20,PaCO2 55mmHg,PaO2 34mmHg,BE -8.2;生化:血钾(K+) 5.8mmol/L。因缺丹曲洛林,仅作对症处理,最后因呼吸异常,血压下降,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恶性高热综合征(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是一种与遗传有关,以高热、肌肉强直、肌酶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受体表达缺陷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表达RYR受体的基因缺陷,RYY受体的离子通道持续开放,CA++从肌浆网内持续进入细胞质,引起骨骼肌持续收缩、强直,产生大量能量及乳酸,且有骨骼肌受损,血钾及肌酶升高。故临床上表现高热、酸中毒、肌肉强直、肌酶及血钾升高,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临床上常见诱发MH的药物主要有挥发性麻醉药物,如氟烷、异氟醚、地氟醚等[1],以及神经安定剂如氟派啶醇[2]、氯氮平[3]等。

      该患者入院时即出现低热,当时血像正常,胸片也基本正常,肺部听诊未见明显湿音,考虑低热与痛性痉挛有关。第3天开始出现严重高热,且居高不下,复查血常规及胸片均未有明显严重感染存在,故高热不能用感染来解释。四肢骨骼肌一直痉挛、强直,意识水平逐渐下降,血气先呈呼吸性碱中毒(过度通气),最后呈代谢性酸中毒,肌酶严重升高,血肌红蛋白也升高,血钾轻度偏高,故这些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均提示有肌肉的高代谢状态。MH的诊断主要标准[4]:(1)发热;(2)肌僵直;(3)肌酸激酶升高。次要条件:(1)心动过速;(2)血压异常;(3)呼吸急促;(4)意识改变;(5)出汗;(6)外周白细胞增高。如符合3 项主要标准或符合2 项主要标准加4 项次要条件,即可诊断。本例患者符合MH诊断。本病例入院当天应用对症处理药金刚烷胺和卡马西平,以及静滴利多卡因200mg,前二药未见有诱发恶性高热综合征的报道,故考虑本病例为利多卡因诱发。至于该病例会否由于多发性硬化(MS)复发引起上述临床表现?一般MS发作时可有低热,常<38℃,也可见肌肉痉挛,但无肌酶明显升高,复查头颅CT,也未见新发病灶,因而不能用MS复发来解释。

      【参考文献】

      1 郭向阳,罗爱伦. 恶性高热.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10):23~25.

      2 何玮,曹雅鲁. 氟哌啶醇致恶性高热综合征1例.暨南大学学报,2004,25(2):128.

      3 池森,戴迪.氯氮平致非典型恶性综合征1例报告.上海精神医学,2002,14(3):38.

      4 林兆谦.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90~992.

    ↑上一篇: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3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42例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