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西酞普兰片治疗卒中后抑郁28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28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全春花 王群 周振霞 作者单位:吉林省安图县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安图 133600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西酞普兰片;神经功能缺损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本文观察用西酞普兰片治疗对PSD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21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PSD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7.5)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11.2)岁。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脑卒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1〕;(2)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3)脑血管病发病前均无抑郁表现;(4)抑郁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5)排除有意识障碍、失语、耳聋、认知功能障碍等影响量表评定者。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改善脑循环及促进大脑代谢的药物,治疗组同时给予抗抑郁药西酞普兰片口服(20~40 mg,1次/d),连续服用6 w,并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抗抑郁治疗。

      1.4 疗效及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 w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HAMD抑郁量表〔3〕评定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分采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进行评定。根据治疗后HAMD评分的减少率,将疗效分为以下4级:①痊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75%;②显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50%~74%;③有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25%~49%;④无效:治疗后HAMD评分减少<25%。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均数和率的检验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量表比较(略)

      2.2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略)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4〕PSD发生率为18%~79%,但多在40%~50%之间,本研究显示PSD发生率为22.5%。PSD病人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焦虑、悲观消极、缺乏主动性、全身疲劳、食欲下降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生活事件的应激。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躯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抑郁症状出现的心理诱发因素。②病变的部位及大小。有研究认为PSD与额叶或额颞叶卒中有关,而与病灶在左或右半球无关〔5〕。③PSD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变化基础,其中最主要为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的内分泌调节有关〔6〕。

      西酞普兰片能选择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对5HT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的5HT,通过5HT 的传递信息和改善运动功能来促进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西酞普兰片还可以通过阻断5HT的再摄取过程,促进5HT能突触的传递功能,促进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从而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文结果显示,西酞普兰片组患者经过治疗,HAMD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增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的显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西酞普兰片治疗PSD的疗效确切。提示西酞普兰片可作为治疗PSD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编.中华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189.

      4 李茹,王维宝.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9(3):1801.

      5 张长青,方向华.首发脑硬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4851.

      6 Gainotti G,Azzoni A,Razzano C,et al.The poststroke depression rating scale:a test specifically devised to investigate affective disorders of stroke patients〔J〕.J Clin Exp Neuropsychol,1997;19(3):34056.

    ↑上一篇:Xe-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
    ↓下一篇:脑电图诊断老年人不典型病毒性脑炎3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