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动力性内固定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81次

    作者:臧建斌,周宝龙

    作者单位:乐陵市中医院,山东乐陵253600            【关键词】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动力性内固定;疗效观察

      近年来肩锁关节脱位病人手术方式较多,我院自1999年3月使用喙突上移术动力性内固定治疗36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1999年3月~2004年8月,共收治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9~25岁,平均37岁;病程1~30d,平均5d;左侧16例,右侧20例。X线检查证实无锁骨骨折征象。

      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下,自肩峰沿锁骨向近端至锁骨中外1.3交界处,沿三角肌内侧缘弧形向下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深筋膜及骨膜,显露肩锁关节,清除碎骨片及关节间组织,将上臂向上牵拉,同时向下压锁骨远端,使肩锁关节复位,用两根直径为2.5mm的克氏针穿过肩峰、肩锁关节,直到锁骨内5~6cm处,修复肩锁韧带及关节囊。然后向下分离并显露喙突,将附有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和部分胸小肌的喙突用骨刀截断,分离肌旁筋膜,向上牵拉喙突达锁骨前方,用骨刀凿去锁骨中外1.3交界处前面骨皮质,使骨面变粗糙,将喙突提起上移至锁骨粗糙面,电钻打孔并以一枚螺丝钉固定,检查固定满意后依次缝合关闭刀口。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参考karlsson标准,将治疗结果分为治愈:无痛,上肢肌力正常,肩关节活动自如,X线检查肩锁关节间隙<5mm;好转:肩部无痛或微痛,上肢肌力大于或等于4级,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活动范围在90°~180°,X线拍片示肩锁关节间隙<8mm;无效:肩痛或夜间疼痛,肌力小于4级,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在任何方向均小于90°,X线拍片示肩锁关节仍脱位者。本组36例病例中经喙突上移 术治疗后治愈29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达100%。

      4 体会       喙突上移术是在以往手术的基础上修复喙锁韧带,使喙突上移,维持正常的解剖关系,达到纵向稳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使上肢肌力达到正常,肩关节功能早日恢复。肩锁关节由肩胛骨肩峰关节面与锁骨远端关节面构成,是微动关节,其稳定性由以下结构维持:肩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的腱性部分以及喙锁韧带。以往的手术多是在清除关节内瘢痕组织及破碎的软骨盘,修复关节残存的肩锁韧带及筋膜之后,利用两根克氏针固定,恢复肩关节的水平稳定性,这恰恰忽略了喙锁韧带的纵向稳定作用,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再脱位。喙锁韧带按形状分为斜方韧带与锥状韧带,前者位于前外侧,后者位于后内侧,两者之间有时形成小滑囊,这两韧带使锁骨固定于肩胛骨,当锁骨外旋活动时,此韧带延长,上肢外展时肩锁关节有20°的活动范围,因此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必须修复此韧带,喙突上移术充分利用了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及胸小肌向前下方的牵拉作用,保持肩锁关节复位的动力,增强了肩锁关节的纵向稳定性,这一纵向动力作用与克氏针的水平非动力作用使得肩锁关节达到了水平与纵向,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肩锁关节的稳定性,达到功能重建,有效地防止术后再脱位的发生。术后将患肢前臂用三角巾悬吊胸前2周加以保护,控制肩肘关节的活动,防止克氏针向外滑脱,8周后拔除克氏针并逐步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喙突上移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无需从它处切取筋膜或肌腱等优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稳定、理想的手术方法。

    ↑上一篇: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63例治疗体会
    ↓下一篇:颈椎病治验举隅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