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牵引下旋转整复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725次

      作者:侯爱云 张留勋 作者单位:461700河南襄城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牵引下旋转整复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颈椎关节紊乱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牵引下旋转手法治疗,B组采用痛点阻滞加局部理疗。两组病人都辅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程度和时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牵引下旋转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临床症状消失快、彻底,同时具备无侵袭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的特点。

      【关键词】 颈椎关节紊乱症 定点整复 痛点阻滞

      资料与方法

      颈椎关节紊乱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采用牵引下旋转复位法治疗,男25例,女35例,年龄27~55岁。B组60例采用痛点阻滞+局部理疗法,男27例,女33例,年龄25~5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均颈项强直、疼痛,不能做低头、仰头及旋转动作,呈斜颈姿势;不能做颈部单独活动,转头时,颈部和躯体同时旋转。排除头、颈部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结核、脊髓型颈椎病等。就诊病人常规做颈椎正侧位X线片,反复发作者、可疑颈椎间盘突出者加做颈部MRI或CT检查。

      方法:A组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患者头前屈、在棘间隙旁1cm处找出压痛最明显处(即为病变关节),以拇指用力抵住,然后患者端坐,两肩自然下垂,头直立位。以左C5~6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后方,以右手拇指抵在C5~6关节处,助手立于患者前面,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其后枕部,用力向上提头颅,左手在牵引下将病人头部向前屈15°~20°,向左转动30°~40°,同时右手拇指瞬间用力向前、右上推椎间小关节,然后左手轻轻将病人头颈恢复正立位后示意助手放松牵引,治疗结束。在治疗过程中不追求关节弹响声、勿施暴力,60例均手法1次成功。B组俯卧位,于棘间隙旁侧1cm压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局部注射消炎镇痛液3~6ml后,用SL B型探头照射10分钟,输出功率80%~90%,方式:照射:停顿=1:1,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60例病人治疗5~10次,平均7次。两组均辅以复方保泰松片50mg+氯唑沙宗片04g,3次/日,口服,连服3~5天。

      结 果

      疼痛消失、头颈活动不受限制为治愈。A组:1天症状消失43例,3天12例,5天4例,7天1例;B组:1天症状消失9例,3天15例,5天31例,7天3例,10天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牵引下行颈椎小关节的复位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解除滑膜嵌顿,缓解肌肉痉挛:由于颈椎椎间小关节有独立的关节囊,囊内滑膜皱襞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P物质,当滑膜嵌入椎间关节内后,就成为疼痛源;颈部牵引和旋转整复手法可使嵌入的滑膜皱襞复位,关节内应力恢复正常,从而消除疼痛源。②调整小关节结构、改变椎间孔的横截面积:颈椎的活动可以改变椎间孔的横截面积和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过屈位椎间孔面积增大,椎管矢状径也增大,可以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症状。③调整颈椎各组织的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旋转手法的关键是消除了异常应力,纠正了力线,恢复颈椎静态和动态力的平衡;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认为,颈椎的稳定和平衡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无异常应力改变、无脊柱功能单位的过度或异常活动。④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牵引下旋转手法整复是通过解除肌肉痉挛、调整颈椎的机械性紊乱、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重整错位的结构等,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志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6-298.

      2 朱国苗,房敏,孙武权.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及特点.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54-156.

      3 房敏,沈国权,严隽陶.等.颈椎主要结构生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2002,23(2):89-92.

    ↑上一篇:急诊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术后缺损修复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