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不稳症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4  浏览次数:732次

      作者:吕 武 付堂贤

      【关键词】 颈椎不稳症

      我院1993~2001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门诊治疗颈椎不稳所致的各型颈椎病240例,收到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240例,均为女性。年龄30岁以下5例;30~50岁210例;50岁以上25例。颈椎X线片215例过伸过屈侧位片单纯显示C 3~4 或C 4~5 节段不稳,椎体间成角大于11°及椎体滑移2~3mm;35例除颈椎不稳外伴有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68例CT显示C 3~4 或C 4~5 椎间盘膨出。122例脑血流图显示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临床表现 20例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表现为颈型颈椎病改变。98例主诉头痛、头昏、头沉、颈后痛、眼干涩、心慌。压痛时症状加重,牵拉头部时症状减轻,呈交感型颈椎病表现。122例主诉有阵发性眩晕,并伴有恶心,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考虑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1.3 治疗方法 ①首先根据中医循经取穴方法,用双手拇指在颈夹脊进行触摸,往往可以找出“阿是穴”,用指压迫该穴位后,大多数病人会感到原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少数病人会感到原有症状加重。②用复方丹参注射液3ml加地塞米松5ml和2%利多卡因2ml在该穴位进行局部注射,进针角度和深度以穴位“得气”为度,在病人有明显酸胀感后,快速将药物推入,此时病人穴位酸胀感加重,随之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③所有病人均用颈围固定制动1周巩固疗效。④伴有头晕者辅以西比林等药物解除局部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不足,颈型病人加用芬必得等对症治疗药物。

      1.4 结果 我们将穴位1次注射后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症状明显减轻或需2~3次注射者为良。本组病例中138例为优,96例为良,6例疗效不明显,优良率达97.5%。

      2 讨论

      颈椎不稳泛指颈椎在生理负荷下,椎体在前后位方向移位,一般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椎体间成角大于11°及椎体滑移2~3mm,可诊断为颈椎不稳。临床上可呈颈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表现。本组240例病例中颈型20例,椎动脉型122例,交感型98例,均为中青年女性患者,发病与长时间埋头或伏案工作有关。颈椎不稳,颈部活动时局部出现异常活动,致使韧带肥厚,引起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的刺激而致椎动脉管壁痉挛,同时继发椎间关节及钩椎关节增生,横向增生更易直接压迫椎动脉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因此西医对该类病人常规采用颈部制动,辅以药物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应用激素减轻局部炎性水肿等治疗方法,但临床收效较慢。我们根据中医理论“人至六七,肝肾之气渐衰”,加之劳累,起居不慎等诱因,风寒湿之邪气染至壅闭经络,侵袭骨脉致气血凝涩不行,肢体肌肤失之濡润而产生疼痛、麻木、眩晕等症状。采用经外奇穴,用 手指在颈夹脊进行触摸,当病人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时,该穴位即是风寒湿邪气所染之处。本组病例发现,壅闭之处也即是颈椎不稳之处。治疗上我们采用复方丹参、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配制注射液5~6ml快速注入穴位,代替针灸腧穴作用以打通壅闭之经络,大剂量的药液存留于穴位可起到针灸的留针作用,致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颈椎失稳后,局部炎性渗出增多,组织水肿粘连,大剂量药物快速注入后,由于药液的扩张作用,可使局部组织粘连松解,临床症状快速缓解。药液中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解除局部血管痉挛,脑供血得以改善。激素对于神经及周围组织有消炎、消肿、防粘连作用,使局部水肿逐渐消失,疗效得以巩固。在此基础上,利用颈围、牵引等制动方式,减少局部异常活动,使疾病好转。由此可见,利用穴位局部注射代替针灸腧穴,加上药物消炎、止痛、活血作用治疗颈椎失稳症是一种较为经济方便之法,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单位:553001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

    ↑上一篇:提筋法治疗颈椎病298例
    ↓下一篇:改良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消除轴性症状的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