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颅脑外科学》

    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12-26  浏览次数:700次

      作者:陈博来,宁飞鹏,许少健,指导:施杞,王拥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2上海脊柱病研究所,上海200032

      【摘要】 【目的】评价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手法组为平行对照,选择95例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受试者,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其分配至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接受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或颈椎手法治疗。2周为1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Vernon颈椎废用指数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3~114个月的随访,治疗组无病情进展病例,对照组1例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转化为交感型颈椎病。在3个月内发作次数方面,治疗组为(227±150)次,对照组为(665±2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废用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间颈椎废用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安全性评价方面,治疗组有4例出现颈项及上肢酸痛加重、红色痕迹,停止锻炼后即自行消失,后均可恢复正常训练;对照组无不适。两组均未见骨折、脱位、晕厥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较好的远期效果,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转变,颈椎病有逐渐年轻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初始阶段与基础状态,因其体征轻微,以局部症状为主,有时呈一过性,病情易被忽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对本病具有很好的效果,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采用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制定的标准[1]:①主诉头、颈、肩臂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选择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年龄20~50岁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排除同时患有颈椎间盘突出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结核、骨肿瘤、颈椎外伤处于急性期、同时应用非甾类消炎镇痛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以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2一般资料纳入研究的95例均为2005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以手法组为平行对照,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和对照组(手法治疗)。治疗组55例,男16例,女39例;年龄21~50岁,平均328岁;病程最短3d,最长11年,平均22年。对照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326岁;病程最短15d,最长10年,平均23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特制颈后肌群肌力训练带进行治疗,每天1~2次,锻炼开始时逐步适应,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揉捻弹拨手法松解痉挛软组织,隔天1次,2周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41安全性指标对各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骨折、脱位、晕厥、病情加重、皮肤损伤等进行如实详细地记录,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42有效性指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2]、Vernon颈椎废用指数[3],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对相关症状与体征进行评分。

      143受试者依从性观察以问卷形式了解、记录各组受试者中完成或未能完成本研究内容者、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中途退出或失访者的原因、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等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2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114个月。 治疗组无病情进展病例,对照组1例进展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例转化为交感型颈椎病。

      21两组3个月内发作次数比较治疗组3个月内发作次数为(227±150)次,对照组为(665±2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1。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的远期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

      23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废用指数比较见表2。治疗后两组颈椎废用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表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表2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废用指数比较

      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两组颈椎废用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颈椎废用指数的远期效果方面优于对照组。

      24安全性评价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出现颈项及上肢酸痛加重,持续6~24 h不等,停止锻炼后即自行消失,后均可恢复正常训练;6例患者第1次治疗结束后颈项部出现2~5 cm长度不等的红至紫红色痕迹,次日自行消退,电话嘱患者循序渐进,力量及频次逐渐增加。对照组无不适。两组均未见骨折、脱位、晕厥等其他不良反应。

      3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颈椎病尚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施杞教授[4]首先提出了“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称为静力平衡,肌肉维持该作用称为动力平衡。颈部正常的生理运动及其稳定性总是在静力平衡的基础上,依靠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达到动力平衡完成的。而在颈椎动力平衡中颈后肌群起主要作用,竖脊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等在保持颈椎的稳定和运动中起重要的作用。颈部部分肌群肌力的下降,对颈椎的保护作用减弱,可以诱发颈椎病的发生,加重颈椎病的发展。另外,颈椎病必然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机化、粘连,使肌肉、韧带弹性减退。

      康复学家普遍认为运动疗法对颈痛有效。Ylinen 等[5]将180例妇女分为耐力训练组、肌力训练组及空白组,经12个月的随访发现训练组的压痛觉阈值明显增高,而空白对照组并无明显变化,认为运动疗法对颈痛缓解普遍有效。运动疗法包含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两种主要形式。Ylinen 等[6]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进行了对照,结果证实等长收缩对颈痛的缓解要显著优于等张收缩,而对于等张收缩组效果不佳的病人予以等长收缩治疗后依然取得很好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Meldrum 等[7]认为等长收缩是评测神经肌肉疾病肌力的标准方法,可以同时作为评价颈痛治疗效果的工具。Salo 等[8]进一步通过测定正常妇女的等长收缩肌力,发现处于相同的绝对肌力水平,并将此作为衡量患者肌力的参考值。Ylinen 等[9]经过1年的随访证实颈痛与废用的改变率同等长收缩力量呈负相关,等长收缩锻炼对于慢性颈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在于力量测试还是主观感受上,且这种结果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保持。该作者[10]进一步通过长达3年的随访发现,坚持等长收缩锻炼1年后,即使之后没有继续坚持规律功能锻炼仍可维持较好的效果。

      我们对于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防治颈椎病的研究证实颈后肌群锻炼可迅速消除患者颈痛、颈部压痛,减小其废用指数,这与国外最新的大样本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72.

      [2]Evans C J,Trudeau E,Mertzanis P,et 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in Treatment Satisfaction Scale(PTSS):a pat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r acute pain[J].Pain,2004,112:254.

      [3]Vernon H, Mior S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 a study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J].J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 Ther,1991,14(7): 409.

      [4]施杞,郝永强,彭宝淦,等.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52.

      [5]Ylinen J J, Takala E P, Kautiainen H Effect of longterm neck muscle training on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ur J Pain, 2005,9(6):673.

      [6]Ylinen J J, Takala E P, Nyknen M JEffects of twelvemonth strength training subsequent to twelvemonth stretching exercis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J]. J Strength Cond Res, 2006,20(2):304.

      [7]Meldrum D, Cahalane E, Conroy R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reference val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 Amyotroph Lateral Scler, 2007,8(1):47.

      [8]Salo P K, Ylinen J J, Mlki E AIsometric strength of the cervical flexor, extensor, and rotator muscles in 220 healthy females aged 20 to 59 years[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06,36(7):495.

      [9]Ylinen J J, Hkkinen A H, Takala E PEffects of neck muscle training in women with chronic neck pain: oneyear followup study[J]. 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1):6.

      [10]Ylinen J JNeck muscle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eck pain: 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J]. Eura Medicophys,2007,43(2):161.

    ↑上一篇: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
    ↓下一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