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锁骨下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0-03-30  浏览次数:621次

        作者:胡义杰,范士志,李志平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胸外科,重庆 400042)     摘要:  总结5例锁骨下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认为锁骨下动脉瘤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以保证生命安全、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为原则;手术在体外循环技术支持下,更安全、更有利于脑组织以及瘤体远端肢体功能的保护。

        关键词: 动脉瘤;体外循环

        我院2001年6月~2005年3月为5例锁骨下动脉瘤实施了手术,现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18~55岁;2例为交通事故后锁骨下动脉瘤形成,另3例为无明显诱因的颈根部搏动性包块。术前行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或MRI,其中3例术前通过升主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另外2例术中探查明确诊断。

        2   手术方式  左锁骨下动脉瘤旷置、左锁骨下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术1例;左锁骨下动脉瘤旷置、左颈外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术1例;右锁骨下动脉瘤切除、右锁骨下动脉大隐静脉移植术1例;体外循环下右锁骨下动脉瘤切除、右锁骨下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术2例。手术方法以及步骤:(1)体外循环下右锁骨下动脉瘤切除、右锁骨下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胸部正中切口,劈胸骨前静滴硝普钠控制收缩压在80mmHg,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仔细游离无名、颈总动脉以及右锁骨下动脉近端,分别套以阻断带。向外上延长切口跨越包块后,游离并切除约3cm中间段锁骨,线锯锯开第1肋骨,充分显露瘤体。游离瘤体远端之锁骨下动脉,并套以阻断带。阻断锁骨下动脉远近端,游离结扎瘤体周围动脉分支后,切除瘤体。采用内径6mm的Gore-tex人工血管与锁骨下动脉远近端行端-端吻合。松解远近端阻断带后,远端动脉搏动良好;切断锁骨行钢板内固定。(2)本组有2例采用体外循环技术下右锁骨下动脉瘤切除、右锁骨下动脉瘤人造血管置换;其余3例在暴露出锁骨下动脉瘤远近端后,根据瘤体与周围组织情况,分别采用瘤体旷置或切除,加人造血管置换或大隐静脉移植术。

        3   结果  术后1例发生锁骨上窝皮下积液,经充分引流后治愈,其余4例无术后并发症,均痊愈出院。随访均恢复正常工作,未复发。

        讨 论

        文献中锁骨下动脉瘤病例报道相对较少,锁骨下动脉瘤 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1%;其致病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创伤、胸廓出口综合征所致的狭窄后扩张、感染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瘤将近占60%[1] 。大约50%的锁骨下动脉瘤患者症状不明显[2] ,通常因为颈根部或锁骨上窝包块而就诊。文献中也有吞咽不适、上肢缺血症及霍纳综合征等瘤体压迫周围器官的征象,或远端肢体血栓甚至瘤体破裂出血而入院就诊。部的CT、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尚可明确病变程度、范围,对手术设计提供帮助。彩超无创检查,可重复进行,作为术前诊断和术后疗效的常规检查。锁骨下动脉瘤诊断一经明确,均需要手术治疗。临床治疗锁骨下动脉瘤的术式包括:血管内修补术、动脉结扎术、动脉修补术、动脉瘤旷置加瘤体远近端行搭桥手术和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以保证生命安全、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为原则。对于锁骨下动脉主干的动脉瘤,且瘤体较大,切除后缺损动脉超过3cm病例,我们认为应尽可能行动脉瘤切除及血管重建术。切除的锁骨下动脉可以采用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替代。目前人工血管材料抗凝效果较好,必要时可选用。对采用动脉瘤切除大隐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置换手术,我们认为血管瘤切除并血管重建的关键在于瘤体的充分显露,锁骨下动脉瘤出血的控制。手术首先应暴露头臂干、颈总动脉、瘤体近心端的锁骨下动脉,分别上阻断带以备控制出血;再切除部分锁骨及第1肋骨,充分显露游离,并控制瘤体远端锁骨下动脉。在瘤体血流得到充分的控制后,方可切开瘤体,用纱布或手指压迫,逐一缝扎瘤体内后壁的椎动脉、上壁的甲状颈干、前壁的胸廓内动脉开口处,最后横断瘤体远近端动脉,取大隐静脉或口径相当的人工血管行间置移植术。我们采用体外循环技术平台治疗锁骨下动脉瘤2例,手术操作以及术后效果表明,体外循环技术能够较好地控制降压以及术中容量的补充,便于术中瘤体破裂或结扎瘤体侧枝循环出血时血液的回收,利用体外循环术中降温,有利于脑组织以及瘤体远端肢体组织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DoughertyMJ,Calligaro KD,Savarese RP,et al.Atherosclerotic aneurysm of the intrathoracic subclavian arter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Vasc Surg,1995,21:521-529.

        [2] Witz M,Yahel J,Lehmann JM.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 report of2cases and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J Cardiovasc Surg,1998,39:429-432.

    ↑上一篇:磷酸化p3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
    ↓下一篇: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发生胆道疾病40例报告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