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4-29  浏览次数:669次

      作者:刘长浩,孟庆显,姜学东,郭兆刚,雷淑梅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现将1990年3月~2004年9月我们手术治疗的41例贲门失弛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2岁,病史7个月~16年。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38例,呕吐或反流33例,体重下降7例,胸骨后或上腹痛6例,呼吸道症状2例。

      1.2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示食管中下段蠕动消失,钡剂潴留,食管不同程度扩张,贲门部可见鸟嘴状、萝卜根状或漏斗状改变,2例见食管下段憩室;35例行胸部立位平片检查,其中18例见胃泡缺如,12例见双重心影,7例见纵隔旁液平面,2例见肺内炎症。21例行胃镜检查均可见食管黏膜炎症,管腔有食物及液体潴留,管腔不同程度扩大增宽,18例见食管下括约肌持续收缩使食管出口紧闭,经胃镜柔和加力可进入胃腔,2例伴有食管下段憩室。19例行食管压力测定见食管各段收缩波呈同步状态,无时间差,吞咽时食管下段括约肌不松弛。

      1.3 手术方法 本组41例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经左胸部后外侧切口第7肋间入胸,切断下肺韧带,游离下段食管并套带牵引,向下打开膈食管膜,将腹段食管及部分胃底牵拉至胸腔;29例经上腹部正中切口,切断肝三角韧带,将肝左叶向右上方牵拉,切开腹段食管表面覆盖的腹膜,食管套带向下牵引。均行食管前壁肌层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固定术:显露下段食管、贲门及胃底,于食管前壁沿纵轴切开肌层,分离出黏膜层,黏膜外肌层剥离范围超过食管黏膜周径1/2,用胃底前壁分别与切开之食管肌层两侧缘缝合固定。2例伴有食管下段憩室者选择经胸切口,先行憩室切除,修补黏膜缺损,切开肌层及黏膜剥离步骤同上,加膈肌瓣修补术。

      1.4 结果 本组4例术中食管黏膜破损,以细丝线修补成功;2例见食管下段侧壁憩室,分别为1.5cm×1.0cm,2.0cm×1.2cm大小,均同期切除憩室。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天数12~21天。黏膜完好者术后3天开始进全流食,黏膜破损者及憩室切除者术后第7天开始进全流食。出院时全部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全部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饮食恢复正常32例,进食时有停顿感6例,无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术后胃食管反流3例;术前体重下降7例,术后体重都有明显增加。复查食管钡剂造影,29例无食管下段及贲门部狭窄,钡剂通过顺利;9例钡剂通过缓慢,均无反流现象。

      2 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是除食管癌、贲门癌外最常见的食管贲门部疾病,占食管疾病的2%~12%,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病理组织学及临床试验均显示迷走神经的异常与其有直接关系,引起迷走神经病理改变的直接原因尚在研究中[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症状为吞咽困难、呕吐及反流,一部分病人可有胸骨后或上腹痛;因进食差、病程长,可出现体重下降;反流重者可出现夜间睡眠时呛咳,误吸后可引起肺内感染。本病经食管钡剂造影、胃镜及食管压力测定等检查可确诊,但应注意是否同时合并其他食管疾病如食管憩室等。

      治疗方面,我们认为对于病程短、病情轻者可用解痉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吃过冷食物等治疗,一部分病人可采用扩张治疗;但对于上述保守治疗无效或复发的病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应尽早手术治疗,尤其是病程长者,以防止吸入性肺炎、食管黏膜恶变等。以往采用单纯Heller术,术后易出现复发、胃食管反流、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下段狭窄等并发症,随着抗反流术的应用,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减少,抗反流术包括:(1)将周围组织与食管下段切缘缝合,所用组织有膈肌、大网膜、胃底、胃瓣等;(2)用胃底包绕食管胃连接部,依据包埋的部位及方式不同有:Nissen术式、Balsey术式、Hill术式、Guarner术式、Dor术式、Boerema术式、Husfeld术式;其他少见术式,如人造物移植术等。本组39例采用Heller术加部分胃底折叠固定术,2例合并食管下段憩室者采用Heller术加膈肌瓣修补术,术后恢复顺利,症状缓解。我们的体会是,胃底折叠固定术方法操作简单,折叠缝合固定的胃底覆盖于食管黏膜膨出的部位,既保护黏膜,防止其破裂穿孔,又使食管与胃之间成角锐角化(His角锐化),有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使切开的肌层隔开,防止术后粘连,瘢痕形成致食管腔狭窄。

      我们认为手术成败关键在于:(1)切开肌层时应有足够的长度、深度及广度;肌层切开长度:食管贲门连接部以上3~5cm,以下胃壁肌层切开不得超过1cm;切开深度以环形肌完全切开为止;注意保护迷走神经;(2)黏膜下剥离范围必须超过食管1/2周径;(3)胃底小弯侧浆肌层与食管切开肌层之左缘、大弯侧与肌层之右缘分别缝合固定,折叠缝合应适度,以缝合后容纳一示指为准。(4)对于合并膈上憩室者采用膈肌瓣修补术,效果较好。(5)黏膜下剥离完毕,应检查黏膜处有无漏气、溢黏液,若发现食管黏膜破损,应以细丝线间断结节缝合修补,术后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本组12例采用经胸部切口,29例采用经腹部切口,我们选择切口的原则是:肥胖病人预计腹部切口暴露差者或同时存在其他食管病者,肺功能良好,应行开胸切口;老年、体型偏瘦、肺功能差者应行上腹正中切口,选择全麻,良好肌松有利操作。本组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饮食恢复正常32例,进食时有停顿感6例,无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术后胃食管反流3例,经指导病人饮食,饭后散步,晚睡前2h禁食,必要时给予抑酸剂口服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

      【参考文献】

      1 戈峰,Ming Liu,李琦,等.基础胸外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03-204.

      作者单位: 110034 辽宁沈阳,武警辽宁总队医院外三科

    ↑上一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标记物的检测
    ↓下一篇:巨大食管下段囊肿1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