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胸腔镜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与需求调查

    发表时间:2011-07-22  浏览次数:643次

      作者:梁英梅,郝志芳,苏月巧,王秀娟,王倩  作者单位:050041 石家庄市,河北省胸科医院

      【关键词】 手术患者,胸腔镜,心理状态

      护理学是一门人性化的科学,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关怀照护是一种人性与情感的体现,是一种专业性关怀[1]。住院患者常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手术对患者是一种较大的应激,不同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有所不同,护士了解并剖析患者的这些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对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提高护理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整体护理的运用,心理护理成为了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患者180 例进行心理分析及需求调查,以求为指导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的胸腔镜手术患者180例,既往均无精神病、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心血管疾病史及手术史。其中,男105例,女75例;职业普通工人53例,教师27例,农民57例,公务员38例,学生5例;文化程度专科及以上97例,中学78例,小学5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1.5岁;青年组(18~35岁)57例,中年组(36~55岁)70例,老年组(56~75岁)5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即在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填写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填写前由工作人员向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把总的评分方法和要求向受检者交代清楚,按统一填表指导语,要求患者自己独立填写,并在1~2 h内完成。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可由工作人员逐项念给他听,并以中性的、不带任何暗示和偏向方式把问题本身的意思告诉他。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最近1个星期。同时以访谈的方式询问并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的需求。

      1.3 护理体会

      1.3.1 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根据本调查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所有的患者均有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6],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不仅长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治疗、护理的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婚姻状况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努力纠正患者的心理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2 开展健康宣教:有效开展健康宣教,及时提供有关疾病、治疗的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要,既要解决患者的身体疾苦,又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达到患者的满意,创造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及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胸腔镜手术患者症状自评量表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P<0.01)。进行单项分析后发现,除人际关系、偏执这2个因子方面差异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因子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P<0.05或<0.01)。见表1。表1 胸腔镜手术患者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略)

      2.2 症状自评量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评分比较

      女性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4个因子评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不同年龄组,强迫、忧郁、焦虑、敌对性、恐怖5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经进一步SNKq检验,中年组评分高于老年组及青年组(P<0.05或<0.01)。在不同文化程度组,躯体化、忧郁、恐怖、敌对性4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经进一步SNKq检验,文化程度越高,评分越高。婚姻状况良好,评分较低, 强迫和忧郁2个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进一步SNKq检验,丧偶忧郁评分高于已婚,未婚强迫评分高于已婚(P<0.05)。工作不同,强迫、人际关系2个因子有显著差异(P<0.01),经进一步SNKq检验,教师和公务员评分高于工人和农民(P<0.05或<0.01)。见表2。表2 胸腔镜手术患者SCL90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职业评分比较(略)

      2.3 患者心理需求

      见表3。表3 患者心理需求(略)

      3 讨论

      电视胸腔镜是20世纪90年代引进的一项外科新技术,是通过胸腔镜在监视器下,用器械完成某些胸部疾病的手术。手术做为一种应激源对患者的身心是一种刺激,可引起患者精神紧张或心理行为改变,直接影响手术效果。了解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及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使患者处于最佳应激状态接受手术。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紧张、恐惧和害怕也是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患者认为手术是人生重大挫折,术前要忍受疾病与伤痛的折磨,术中要受麻醉及部分器官切除、组织破坏的痛苦。随着手术日期的临近,患者的心理负担逐渐加重,心情紧张、忧郁、恐惧,甚至坐卧不安,因而产生内环境紊乱,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此时患者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与照顾,希望能知道有关的医疗知识和手术效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患者SCL90评定,除人际关系和偏执2因子外,其它各因子分和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胸腔镜手术患者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提示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躯体治疗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特别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差这一事实,针对患者不同形式的心理障碍,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心理支持及认知行为治疗,开展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消除或降低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和治愈率,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和职业患者SCL90评分进行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性患者要差,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性腺分泌和生理过程引起的性激素间的不平衡,导致水钠潴留或儿茶酚胺类激素减少,容易引起烦闷、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出现[3],此外可能与女性心理脆弱、耐受能力较差,对疾病反应较为敏感有关。在年龄分组中,以中年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这个年龄段的患者,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工作、生活、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并且社会竞争激烈,患者心理压力最大,罹患疾病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而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出现。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心理活动相对复杂,顾虑较多,社会交往相对广泛,因而心理健康水平反而不如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家庭婚姻状况良好的患者,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因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一个很好的缓冲系统,能解决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状态的影响[4]。不同职业的患者,教师和公务员比工人和农民心理健康状况要差,这与其它学者报告的不同[5],分析可能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有关,随着改革开放,工人、农民收入增多,且已实行全民医保,经济条件已不是影响患者就医的主要因素,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教师和公务员受影响较大,并且他们受教育水平较高,心理活动相对复杂,顾虑较多,因而心理健康水平反而不如文化程度低的工人和农民患者。

      所有患者均要求了解新技术手术的手术效果如何,术者经验水平,术后恢复情况,疾病性质,是否遗留后遗症,术后的工作生活能力等,怕术后留下后遗症,使自己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至于经济问题、是否会泄漏隐私等已不是患者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菊吾.关怀照护行为是人生存和为全人类服务的要素.护士进修杂志,2003, 18:139141.

      2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6970,9395.

      3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1162.

      4 沈秋平.手术患者术前心理调查与调节.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372373.

      5 刘丽萍,曾德志,顾桂英.100例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现代护理, 2007,13:14841486.

      6 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13:7375.

     

    ↑上一篇:中心静脉导管代替胸腔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118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