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表时间:2010-06-13  浏览次数:635次

      作者:翟秀珍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关键词】 血管瘤/海绵状/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

      1 病例介绍

      男性,60岁,农民,间断头晕伴旋转感30年,复视、口周麻木1d与2006年4月9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瞳孔正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双眼球有水平眼震,垂直眼震。右眼内收不及边,距内眦2mm,右侧口角周围痛觉减退,双侧指鼻试验不准,跟膝胫试验欠准确(右侧较左侧更明显),Rombeigs sign睁闭眼不稳,前后摇晃,余体征未见异常。既往30年前首次出现头晕症状,对症治疗后缓解,诊断未明。尔后间断有头晕,未经治疗数秒钟至数分钟缓解。辅助检查:头CT(2003年):右颞叶见高、等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楚,伴有钙化,周边有水肿及占位影像。头MRI(2006年4月12日):脑干内可见片状等、稍长、长T1信号,短、长T2信号,其内可见线样长、短T1信号,其周围可见小片状稍长T1及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稍高信号,四脑室稍受压,右侧丘脑可见小片状等、长T1及长、短T2信号。右侧额叶后部可见不规则型等、短T1及稍长、稍短T2信号,其周围可见线样短T2信号,其周围脑沟稍变窄,两侧额叶可见不规则片状长T1及长T2信号,压水像呈低信号,其周围可见不规则小片状稍长T1及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高信号。右侧额叶可见点状短T1稍短T2信号,左侧小脑半球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双侧额深可见多发点状等T1稍长T2信号,压水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静脉注射15马根维显示,右侧额叶后部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脑干病灶呈轻度环状及条片状强化,右侧丘脑并造成轻度环状强化,两侧额叶及左侧小脑半球病变未见明显强化。印象:脑干血管畸形伴出血,右侧丘脑血管畸形,右侧额叶后部血管畸形伴钙化。两侧额深小缺血灶。两侧额叶软化灶,左侧小脑半球软化灶。头MRA (2006年4月13日):未见异常,DSA(2006年5月20): 未见异常。

      2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很少见,这可能与其诊断较为困难有关,据报道其发生率占脑血管畸形的7%,病变常见于大脑半球。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就更少见。临床上海绵状血管瘤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但多数可引起颅内出血、癫痫、且随病程延长逐渐加重。头颅X线平片可见局部骨质吸收和增生。脑血管造影对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率较低。CT和MRI检查为一较好诊断工具,特别是CT具有一定的特征。

      该病可发生于脑内或脑外,脑外者以颅底部位多见。平扫时表现为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可均匀一致,但多数为不均匀;病灶周围无水肿、无或仅轻度占位征象。当肿瘤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可出现明显占位征象。常伴发钙化,其程度可轻重不等。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大多出现强化,但是也有少数病例不强化。病灶的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情况和钙化情况有关。

      近年来MRI也被用以诊断该病,其诊断率与CT相似,但在定性方面略逊于CT。在T1加权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大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病灶一般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区,可夹杂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头CT是目前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较好的检查手段,其敏感性高于脑血管造影,可根据其结节状高密度影,周围无脑组织水肿及占位征,钙化较明显,造影后轻度强化等作出诊断。脑血管造影可用于协助诊断,并可帮助明确病灶内出血及血栓情况。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主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60670

    ↑上一篇:酒精戒断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脑白质病变对阿尔茨海默病锥体外系体征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