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胸外科学》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食管癌术后血栓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1-09-09  浏览次数:698次

      作者:高俊峰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医院胸外科

      【关键词】 肝素;食管癌;血栓

      我科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将480例食管上段癌分为2组,观察患者术后胸液并统计血栓性疾病发生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8月将年龄在50岁以上,术前无各种血栓性疾病,术前评价认为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480例按患者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治疗组男151例,女89岁;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69岁;其中食管上段癌40例,食管中段癌146例,食管下段癌54例;对照组男159例,女81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食管上段癌53例,食管中段癌132例,食管下段癌55例。2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诊断、临床病理分期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自术后第1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 000~6 000 U或低分子量肝素4 100~6 150 U,1次/d,连用5 d。

      1.3 统计方法 胸液量<50 ml/24 h时拨除胸管,计术后至拨除胸管所有胸液量为总胸液给予统计。血栓性疾病以实际发生例数给予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该组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胸液量比较 2组术后胸液量计量均为正态分布,方差齐(F=2.776,P>0.05),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t=1.775,P>0.05)。治疗组胸液量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血栓性疾病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者术后无血栓性疾病发生。对照组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7例发生率2.9%(7/240);病死2例,死亡率为0.8%(2/240)。其中脑梗死3例,死亡1例;肺梗死3例,死亡1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治疗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3 术后其它并发症情况 2组术后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为10%~30%,引起血栓形成的机制有多个方面:血小板的激活;肿瘤细胞的促凝活性;肿瘤细胞的纤溶活性;血管形成与凝血系统成分的关系[1]。治疗肿瘤的各种措施,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激素治疗和骨髓移植均可引起机体的高凝状态[2],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患者住院期间长期卧床、感染、中心静脉插管,动脉导管化疗的使用均促进血栓栓塞的发生。手术可激活凝血系统,加之术后患者卧床不动,其较非手术的癌症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性增加2~3倍[3]。国外研究表明,肿瘤患者出现潜在致命性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增高,如果没有常规的预防措施,患者发生致死型肺栓塞的危险则增加4倍[4]。癌症猝死患者中,肺动脉栓塞发生率高达45%~55%[5]。

      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中包括出血和血栓性疾病。食管癌患者多为中老年,血液多呈高凝状态,且常伴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既往食管癌患者由于创伤大,术后多不应用抗栓冶疗,甚至使用止血药物,故常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已逐渐引起重视[1],术后应用抗血栓治疗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较为广泛,对有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者,应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6]。

      抗血栓治疗目前临床多用华法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明显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强于抗凝血活性。因而在出现抗血栓作用的同时出血的危险性较小。由于低分子量肝素分子链较短,对Xa活性强较强而持久,对凝血酶抑制作用较弱。此外低分子肝素还能促进tPA的释放。发挥纤溶作用,并能保护血管内皮,增强抗栓作用[7]。

      对于低分子量肝素使用时间、剂量及疗程,目前尚不统一,有的学者主张术前天开始使用,1次/d,连用7~10 d。本组开胸患者因创伤面大、术后渗血多,估计术中,术后渗血严重,手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每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针剂4 000~6 000 U或低分子量肝素针剂4 100~6 150 U,1次/d,连用5 d。

      食管癌术后创伤面大,术后渗血多,抗血栓治疗后增加术后渗血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食管癌术后血栓性疾病有明显效果,是较为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王学锋,王鸿利.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诊断理论与实践,2002,1:112115.

      2 陆化.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医学综述,2001,7:524526.

      3 欧晋平,虞积仁.恶性肿瘤与血栓.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1,1:213215.

      4 Shen VS,PollocR EW.Fatl pulmonary embolism in cancer patients:is heparin prophylaxis justified.South MedJ,1980,73:841843.

      5 张继宝,刘桂英,蒋学超,等.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22例临床分析.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6,13:367368.

      6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1.

      7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上一篇:侵犯肺静脉根部或左心房肺癌的外科治疗体会
    ↓下一篇:恶性食管呼吸道瘘的外科治疗13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