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早期处理策略

    发表时间:2010-11-16  浏览次数:524次

      作者:梁仕泮,李亮,林小玲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江门5291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早期的处理策略,推广应用吞水试验作为判断须否留置鼻饲管的处理方法,避免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方法 回顾神经内科2006年(对照组)和2007年(治疗组)两组共1206例脑卒中住院病例的全部资料,分析两组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而对照组共有23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其中发生窒息4例,窒息死亡2例。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宜尽早行吞水试验,对结果为异常的患者则必须留置鼻饲管、鼻饲流质和药物,同时积极进行针灸或电针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可配合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或(和)高压氧治疗,以期获取最佳疗效。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饮水试验

      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常存在球麻痹,引发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和服药过程中常常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为探讨在临床中如何避免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我院神经内科在2006~2007年通过对比研究,取得良好处理效果。现将有关资料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625例,其中男320例,女305例,年龄在37~90岁,平均为68.2岁,其中脑梗塞494例,脑出血131例。对照组581例,其中男298例,女283例,年龄在39~86岁,平均为68.7岁,其中脑梗塞456例,脑出血125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吞咽功能的评价

      采用1982年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1]作为评价吞咽功能的床边检查方法。先让患者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温开水,然后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进行评价。①患者在5s内将水一次喝完,无呛咳属于正常;②患者饮水时间超过5s或分2次喝完,无呛咳属于可疑;③患者分1~2次喝完,或难以全部喝完,均出现呛咳属于异常。

      1.3 处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均未进行吞咽功能评价,只有患者完全不能进食时才给予留置鼻饲管和鼻饲流质、药物处理;其余患者均给予自行进食、服药处理。治疗组患者全部进行吞咽功能评价。①对评价为吞咽功能(异常)障碍的患者全部给予留置鼻饲管和鼻饲流质、药物处理,当此类患者再次评价吞咽功能(每周1次)属正常时则拔除鼻饲管并给予自行进食、服药处理;②对评价为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给予自行进食、服药处理;③对评价为吞咽功能可疑的患者则暂予流质饮食,其后如进食中出现呛咳者则按方法①处理,如在1周内进食中均无出现呛咳者则按方法②处理,此后如进食中出现呛咳者则再次评价吞咽功能并按相应结果处理。两组病例的其他治疗措施完全一致,包括积极的药物治疗、针灸或电针治疗、高压氧治疗、康复训练治疗等等。

      2 结果

      治疗组625例脑卒中患者中,有75例患者因评定为吞咽功能障碍而给予留置鼻饲管处理,其中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其余患者均因吞咽功能评定正常或可疑而自行进食、服药,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或窒息死亡。对照组581例脑卒中患者中,有22例患者因完全不能进食而给予留置鼻饲管处理,其中无吸入性肺炎发生;其余患者均自行进食、服药,共有23例发生吸入性肺炎,4例发生窒息,其中2例因窒息抢救无效死亡。见表1。表1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处理与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引发的吞咽功能障碍,根据障碍的部位可分为大脑半球病变和以延髓为中心的脑干病变。单侧性大脑卒中在数周内自然恢复的病例较多,而双侧病变则多呈假性球麻痹状态,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吞咽功能缺少适当的节律和反射,可表现为吞咽反射延迟、吞咽困难,易于引起误咽,尤其液体易失控而自行流入咽部,出现呛咳、吸入性肺炎。由于殃及延髓吞咽中枢的病灶引起的真性球麻痹,功能障碍的肌肉主要在咽部,误咽突出,易发生窒息,甚至窒息死亡。在所有的球麻痹患者中,只有较少一部分患者饮水试验属可疑或异常,其余绝大部分患者饮水试验属正常。

      在临床工作中,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对脑卒中的治疗往往侧重于瘫痪肢体的康复治疗,而针对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则重视不足、治疗不到位,以致较多患者遗留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状,吸入性肺炎、窒息亦较常发生,极个别发生窒息死亡的严重不幸事件。本研究治疗组全部病例通过严格的饮水试验筛查,有12.00%患者最终需留置鼻饲管处理,全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和窒息死亡。而对照组病例中只有3.79%患者留置鼻饲管处理,这部分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窒息死亡;其余患者中却有23例在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4例发生窒息,其中2例因抢救无效窒息死亡,教训极为深刻。通过本研究,充分反映出饮水试验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对饮水试验异常的患者极早期行留置鼻饲管和给予鼻饲药物、流质的处理,可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窒息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功能的康复,且可缩减因发生吸入性肺炎、窒息所需治疗费用。通过深入细致的解释说明,患者及其家属易于接受,这种做法宜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中医穴位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球麻痹疗效确切,能在较短时间内显著改善吞咽功能和语言清晰度,在临床中广为应用。具体有项针、头针、舌针、体针、电针[2~5]等不同种类,所用穴位各不相同,如联合应用则疗效更佳。高振华、刘勇[6]应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假性球麻痹,治疗1个疗程后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认为对脑卒中球麻痹应尽早应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周红[7]应用高压氧治疗假性球麻痹,治疗组均取得治愈或显效的效果。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卒中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宜尽早行吞水试验,对结果为异常的患者则必须行留置鼻饲管、鼻饲流质和药物处理,同时积极行针灸或电针治疗、康复训练治疗,可配合行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或(和)高压氧治疗。这样处理可预防和避免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获取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杨锦媚,潘惠珍,李桂萍,等.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6):464-465.

      [2]罗平,张淑忆.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假性延髓麻痹82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5):50-52.

      [3]史江峰.头针、体针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J].中国社区医师,2005,7(22):60.

      [4]孙华,包飞,王道海,等.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599-600.

      [5]陈玉其,张雪娟.电针对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07,30(2):16-17.

      [6]高振华,刘勇.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及药物综合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2):117.

      [7]周红.假性球麻痹高压氧治疗的观察[J].华夏医学,2001,14(4):520-521.

    ↑上一篇:颈动脉纤维肌肉发育不良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下一篇:肾小管酸中毒致低钾呼吸肌麻痹2例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