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37例分水岭脑梗死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25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张莉娜,刘喜龙 作者单位:(通辽市开鲁县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病等。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病因;临床特点

      脑分水岭梗塞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之一,可见于大脑皮层动脉之间,皮层支与深穿支之间的边缘带。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病因种种,表现多样。病理机制复杂。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血管狭窄闭塞,致狭窄远端血流减少,侧枝循环不良的部位发生梗塞。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5年至2007年共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346例,其中CWI37例。占10.7%,本组病例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45岁~87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6例,占43%;糖尿病14例占39%,心功能不全13例占34%,血压降低占64%,其中手术麻醉不当2例。腹泻合并低血压5例,感染合并低血压2例,心功能不全降压过度低血压3例。

      1.2 临床表现

      皮层前型6例,皮层后型11例,皮层下型20例。首发症状皮层前型,肢体无力3例,头晕1例,癫痫1例,嗜睡1例;皮层后型,肢体无力3例,头晕3例,视物不清3例,言语障碍1例,记忆力下降1例;皮层下型,肢体无力12例,头晕2例,言语障碍2例,肢体麻木3例,记忆力下降1例。

      CT表现有单灶和多灶,常见到皮层和皮层下型并存。

      1.3 治疗及预后

      给予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1999年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本组治愈12例,显著进步18例,好转7例。

      2 讨论

      2.1 脑分水岭梗塞的发病机率很复杂,一般认为对称性双侧WS是一种血液动力学现象,一侧分水岭梗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A、全身低血压:血压下降,脑灌注压下降,脑的小动脉扩张,当血管扩张达高峰时,自动调节减少,然后脑血流量与灌注压平行下降,血流量首次减少的部位在大的脑动脉间的边界区,这种情况最易发生与大脑前中动脉边缘区。B、血管微栓子,血小板栓子,胆固醇颗粒及肿瘤栓子,如果阻塞在软脑膜小动脉内会引起皮层区分水岭梗塞;C、颈内动脉狭窄或阻塞,当全身血压略有下降,血液动力血紊乱,血球压积增加及心输出量减少时,其远端边缘区最易发生栓塞。D、休克,心脏骤停,麻醉等也是诱发WS的主要原因。大脑在体循环中的位置最高,对缺血最敏感,而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又是动脉的末梢部位,故最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特别是原有动脉硬化的基础,平时通过脑底动脉环从对侧脑动脉或其他侧枝循环获得血流,一旦血压下降即可出现症状。

      2.2 CT或MRI表现

      采用Bogouss lawsky神经影像学分类法按照脑血管分布影像模板,脑分水岭梗死分为:(1)皮层前型,梗死发生于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AMCA皮质支的边缘带,梗死灶呈楔形,尖端朝向侧闹色,底朝向皮质软脑膜面,主要临床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轻偏瘫,认知功能障碍,个别患者可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2)皮质后型:梗死发生于大脑后动脉P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质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接区,梗死灶也呈楔形,尖端朝向脑室。临床表现为:偏盲或象限盲,皮质型感觉障碍,不完全性感觉性失语,较偏瘫少见。(3)皮层下型:梗死发生于ACA、和PCA与深穿支的边缘带,梗死灶主要位于侧脑室体部外上方,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位置比基底核层面高。病灶呈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索状,也可呈前后走形的线状。另外,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两条大血管供血的交界区发生的梗死为幕下脑分水岭梗死。主要见于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交界区梗死,称为小脑型脑分水岭梗死。

      2.3 在分水岭梗塞的治疗中

      应围绕改善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脑组织缺血坏死的主要环节进行,除了进行对症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外,应注意对低血容量—低血压—低灌注压患者进行扩容,纠正低血压及低灌注压,避免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压下降,有效循环量的降低和血液粘滞的增加。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减少动脉硬化和狭窄的发生极为重要,一旦发现动脉狭窄,应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上一篇:原发性脑室出血32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老年人再发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