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发表时间:2011-03-15  浏览次数:621次

      作者:黄焕,牛国忠    作者单位:(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对患者脑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111/132(84.1%),颅内血管狭窄63例(48.1%),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5例(34.4%),多支病变(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6例(58.0%)。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脑血管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有明显差异(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高血压级别、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狭窄程度无关(P>0.05)。结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脑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脑梗死;脑血管狭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血管壁病变中,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血管损害最为常见。目前对于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方法,有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等,其中DSA以其良好的直观性和空间分辨率成为金标准[1]。本文分析我院165例行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部位、发生率、程度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以期能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2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5例脑梗死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并由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排除脑出血。男122例,女43例,年龄为45~78(平均65.2±9.1)岁。按照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其中高血压组131例(1级6例、2级22例、3级103例),非高血压组34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7例,高血脂62例。

      1.2 方法:

      1.2.1 DSA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选用猪尾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用5F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分别行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内动脉内膜切除协作研究组(NASCET)标准[2],将血管狭窄程度分轻度(<50%)、中度(50%~69%)、重度(≥70%),狭窄率等于最大狭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直径,计算由软件直接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2.0进行数据处理,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病变情况比较:见表1。表1 两组血管病变比较(例)

      2.2 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分布:165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共132例168条,高血压组111例128条,非高血压组21例40条。其中颈总动脉19条,颈内动脉50条,锁骨下动脉5条,颈外动脉1条,大脑前动脉4条,大脑中动脉40条,椎动脉41条,大脑后动脉7条,基底动脉1条,见表2。表2 高血压程度与狭窄分布的关系

      2.3 高血压级别与狭窄严重程度:按高血压3个级别分别与狭窄轻(<50%)、中(50%~69%)、重(≥70%)度进行比较,发现1级分别有1(轻)、2(中)、4(重)例,2级分别有2、4、21例,3级分别有4、11、42例,χ2=1.17,P=0.84,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2.4 狭窄程度与年龄、糖尿病、高血脂、性别的关系:与年龄有密切关系>60岁者中,重度狭窄明显高于<60岁者,P<0.05。与糖尿病、高血脂无明显关系。

      3 讨论

      目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而高血压作为其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我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DSA检查,发现165例中动脉狭窄有132例,高达80.0%,合并高血压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11/131(84.7%),这比付琳琳[3]等阳性率56.2%要高。颅内病变中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两者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颅内外(高血压34.4%)及多支(高血压58%)病变中有明显差异,提示血管狭窄往往是多发的,而非局限于单一部分。高血压对于脑血管的影响与无高血压组比较,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不过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血管狭窄程度则没有明显相关,是否与样本偏小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在高血压病人中,可以看出脑血管狭窄好发部位分别为颈内动脉36例(22.5%),椎动脉30例(18.6%)大脑中动脉15例(9.4%),颈总动脉11例(6.9%)。显示颅内病变发病率较高,这与多位研究者研究结果一致。史怀章[4]等对1000例华人患者进行DSA研究发现临床表现为脑梗死的患者,无论是颈动脉系统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颅内病变均明显多于颅外病变。丁建平等[5]运用多普勒检测颅内外血管,发现颅内动脉狭窄为37%,颅外动脉则为25%。Wong[6]等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TCD检查发现颅内,外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比例分别为33.0%和6.0%。Huang[7]等对于96例TIA患者运用复式超声和TCD进行颅内外狭窄的调查,发现两者比例分别为51.0%和19.0%。这可能是由于颅内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时,不易形成充足、有效的侧支循环,而颅外动脉则相反。本文结果还显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狭窄发生率明显大于60岁以下,这与付琳琳[3]等研究一致。

      本文对患者中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进行分析,发现狭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与Larry[8]的研究不同,需进一步观察求证。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的高危因素,脑梗死发病率高、残废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DSA检查作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在脑动脉狭窄诊治上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黄文清.神经肿瘤病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41-43;107-112.

      [2]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tectomy Trail(NASCET) Steening Committe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tectomy Trail_methods, patient characteristic and progress[J].Stroke,1991,22:711.

      [3]付琳琳,石静萍,杨杰.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8): 867-904.

      [4]史怀璋,李斗,李慎茂,等.经DSA分析10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2(10):437-440.

      [5]丁建平,华杨,王拥军,等.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 17(1):29-31.

      [6]Wong KS, Huang YN, Gao S, et al.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 Neurology, 1998,50(3):812-813.

      [7]Huang YN, Gao S, Huang Y, et al. Vascular less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rchemic attacks[J]. Neurology, 1997,48(2):524-525.

      [8]Larry BG,Robert A,Kyra B.A statemeng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stroke[J].Stroke, 2001,32:280

    ↑上一篇:黛力新与百优解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评价
    ↓下一篇: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