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手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症的临床探讨

    发表时间:2010-03-06  浏览次数:886次

    作者:朱喜山,李文坚,张正林,孙柳静,王科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江苏常州 213001        【摘要】  目的 探讨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94例尿道处女膜融合症患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资料。结果 经3-36个月的随访,手术有效率95.7%,治愈率78.7%。结论 对反复下尿路感染的女性患者,应考虑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不能忽视必要的专科检查,如诊断确立,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词】  处女膜融合症;下尿路感染;尿道外科手术

           作为诱发尿道综合征及下尿道感染的一个主要因素,近年来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术正成为较积极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5月对长期反复发作下尿路感染的患者进行专科检查,对108例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患者进行针对性外科手术治疗,94例得到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4例,90例已婚,4例未婚,但有性生活史,年龄17-69岁,平均32.5岁,病程2月-22年,平均4.5年。94例中出现尿频94例,尿急65例,尿道烧灼感或尿痛52例,夜尿增多62例,下腹部及腰部不适42例,排尿不畅22例,肉眼血尿8例,性交痛19例,性生活后症状加重27例。尿常规检查白细胞>5个/HP 17例,35例行中段尿菌落培养,在105/mL以上者6例,其中大肠杆菌2例,副大肠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白喉杆菌1例。

           局部检查发现尿道口处女膜存在解剖异常,94例患者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均在0-5mm,其中包括处女膜伞型16例,处女膜活瓣型28例[1],62例患者在尿道远端存在明显的袋状陷窝,尿道口与阴道口之间无前庭者13例,处女膜异位至尿道口上方呈倒V型遮盖尿道口6例。22例合并尿道肉阜。B型超声波,静脉尿路造影均未发现有明显异常,所有病例均行膀胱镜检查,其中发现合并膀胱白斑症5例,腺性膀胱炎4例,后尿道慢性炎性增生21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尿道外口成形,阴道前庭延长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尿道口与阴道之间作长3-4cm梭型切口,并沿尿道后缘切开,沿切口作阴道黏膜下潜行分离,切口深达尿道周围筋膜,在筋膜深面向尿道旁及近侧游离,如有黏连先松解,深约1.5cm,分离时注意勿过深,瘢痕组织不超过1cm,以免损伤尿道,将尿道远端下方1/2从阴道壁游离后,尿道即向前移位,用30羊肠线作切口纵行全层间断缝合,使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大于1.5cm,压阴道及扩阴道试验,以尿道口不被卷入阴道为宜。缝合时应切除尿道口之袋状陷窝,使尿道远端黏膜平坦,若局部存在处女膜伞或绒毛状增生物应将其切除,合并尿道肉阜22例需同时予以切除。合并腺性膀胱炎4例、膀胱白斑症5例均给予经尿道电切术。术后需留置尿管7d。有15例尿道外口仍有下倾,于尿道前庭作一纵行切口,长约1cm,黏膜下分离后,将切口横行缝合3-4针,做尿道口上移。术后嘱患者停止性生活2个月。手术后1周扩张尿道,每周1次,共计3次。

           2  结    果

           本组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痊愈74例,术后症状消失,无复发。好转16例,术后均有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无效4例,自觉症状、发作次数无变化,经尿动力检查患者并发有不稳定膀胱,但未进一步治疗。治愈率78.7%(74/94),有效率95.7%(90/94)。

           3  讨    论

           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病变是指残留的处女膜或处女膜疤痕异常,导致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缩短,甚至相连接,尿道外口融合在处女膜环的前端而前庭消失,是引起女性下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常常久治不愈,多见于已婚或绝经期妇女,未婚女性亦可发病。本病临床特点为初期发病急,易被药物控制或缓解,但症状反复发作,多数患者发病1年后,上述症状顽固不易被药物所缓解。在治疗和随访中我们观察到由于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过短、尿道口处女膜伞覆盖、尿道远端陷窝等局部解剖异常容易产生排尿不畅,尿液积聚反流,阴道分泌物污染尿道口等,致使在某些诱因下引起尿路感染。如月经期、产褥期、阴道炎症及性生活等。检查时用食指、中指伸入阴道并压向后方,可以发现尿道外口也被拉向下方,甚至进入阴道。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检查,诊断并不难,特别是体检见尿道外口与处女膜融合呈伞状凹陷,阴道前庭距离<0.5cm,即可明确诊断。

           我们采用尿道口成形、阴道前庭延长术来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有效率达95.7%,手术重建尿道口能恢复尿道生理功能,延长阴道前庭能减少阴道分泌物对尿道刺激,消除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我们的体会:①对反复发作有下尿路刺激症状的已婚女性患者,做常规的尿道口检查及膀胱镜检查,如发现局部解剖异常应积极手术治疗;②尿道外口处女膜伞切除可以消除尿道外口袋状凹陷,从而消灭分泌物及剩余尿停留场所及细菌的滋生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③阴道前庭的延长是另一个决定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阴道前庭以延长1.5-2.0cm为宜,压阴道及扩阴道试验,尿道口均不被卷入阴道;④在游离尿道过程中,注意勿损伤尿道,为防止损伤可放置气囊导尿管为标志物;⑤手术1周后最好行尿道扩张,尿道扩张治疗要比不做扩张效果好,扩张的次数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状况决定;⑥对于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有不稳定膀胱存在,我们认为尿道处女膜融合的发生是诱发不稳定性膀胱的因素之一,应在手术基础上辅以托特罗定等药物治疗;⑦膀胱镜检查发现有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白斑者要同时做经尿道电切术,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白斑的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2],尿道处女膜融合是引起膀胱内慢性炎性病变的原因之一,这三种疾病临床症状相似,可能独立发病或有一定的相互关系;⑧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且疗效确切,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症的一种理想术式,可以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林竟荷. 处女膜异常和下尿路感染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85, 6(3):159161.         [2]朱喜山.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J].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2006, 22(1):5556.

    ↑上一篇:炎性乙状结肠膀胱瘘1例报告
    ↓下一篇:膀胱癌尿液生物学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