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药物治疗189例前列腺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4-13  浏览次数:675次

      作者:唐小春,唐锋,连天  作者单位: 410006 湖南长沙,长沙市第四医院

      【关键词】 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是以膀胱生殖区疼痛和排尿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可高达2.5%~16.0%,是50岁以下男性最常见的泌尿生殖疾病之一[1],在美国占泌尿外科门诊量的8%,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2]。本文收集我院2003年4月~2005年5月189例前列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有效率达89.9%,治愈率73.26%,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89例,年龄16~52岁,平均3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排尿异常和(或)下腹部耻骨上区胀痛,会阴部、阴茎、阴囊等处疼痛;138例有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史。病程14天~20个月。2例出现急性尿潴留,5例合并包皮过长,4例合并附睾炎,14例合并尿道炎性狭窄,4例合并附睾囊肿,7例B超提示前列腺内多发感染灶及结石。第1次接受治疗者55例,接受2次以上治疗者134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获取前列腺液(EPS);所有病例均做EPS常规、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有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史者,加查EPS是否含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支原体。

      1.2 微生物检测结果 (1)114例有菌生长:大肠埃希菌31例,葡萄球菌15例,不动杆菌9例,粪链球菌4例,布兰汉卡他菌3例,L菌11例,淋球菌41例(其中淋球菌+沙眼衣原体3例,淋球菌+解脲脲原体4例,淋球菌+支原体4例),沙眼衣原体4例、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5例。(2)189例EPS常规检查结果:WBC均大于10个/HP、卵磷脂均明显减少。

      1.3 前列腺炎分类标准 采用NIH分类法[3]。Ⅰ类:急性细菌性前腺炎23例;Ⅱ类: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91例;Ⅲ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73例;Ⅳ类:无症状炎性前列腺炎2例。

      1.4 治疗方法 23例急性细菌性前腺炎患者治疗:先采用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静脉给药。3天后综合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以及EPS是否合并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支原体等选择适当抗生素,静脉给药时间7~14天;后改口服抗生素维持14天,共4周。2例出现急性尿潴留者给予耻骨上穿刺造瘘导尿2周。

      91例慢性细菌性前腺炎患者的治疗:91例慢性细菌性前腺炎患者2例B超提示前列腺内多发感染灶及结石。综合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以及EPS是否合并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支原体等选择适当抗生素。静脉给药时间7~14天;后改口服抗生素维持。前列腺按摩:1次/周,共8次。热水浴20~30min/晚。常规睡前应用特拉唑嗪2mg。疼痛明显者给予消炎痛止痛。紧张有神经质者给予安定镇静。常规应用中成药前列解毒片。2周1次EPS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必要时查EPS是否合并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支原体。疗程共3~6个月。3例合并包皮过长者行包皮环切术。14例合并尿道炎性狭窄者行尿道扩张术。3例合并附睾囊肿者行附睾囊肿切除术。

      73例慢性非细菌性前腺炎患者的治疗:73例慢性非细菌性前腺炎患者5例B超提示前列腺内多发感染灶及结石。常规口服头孢克肟0.1g,2次/d 7~14天;前列腺按摩:1次/周,8次。热水浴20~30min/晚。常规睡前应用特拉唑嗪2mg。疼痛明显者给予消炎痛止痛。紧张有神经质者给予安定镇静。常规应用中成药前列解毒片。2周1次EPS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疗程共3~6个月。2例合并包皮过长者行包皮环切术。1例合并附睾囊肿者行附睾囊肿切除术。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3次EPS检查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好转,EPS检查较前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EPS检查无改善或较前加重。

      2 结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结果 (略)

      3 讨论

      前列腺炎病因十分复杂。目前已认识到它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化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物理及化学因素刺激、盆腔静脉性疾病、氧化应激作用增强、锌含量降低、精神心理因素以及毗邻器官病变有关[5]。因此对前列腺炎的诊断不能仅仅满足于确诊,更重要的是找到它可能的原因,只有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才会取得满意效果。

      Krieger[6]等认为:在大部分慢性前列腺炎中,真正细菌性前列腺炎只占7%。本文显示细菌性前列腺炎占60.3%(114/189),原因不明。

      本文急、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14例:均找到其可能原因:病原体感染、前列腺内感染灶及结石、精神心理因素(包皮过长、附睾囊肿)。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因而取得满意效果。

      李炎唐认为[7]:前列腺炎急性期不应做前列腺按摩,以免引起菌血症。若有急性尿潴留,给予耻骨上穿刺造瘘定时开放引流,尽量避免导尿或经尿道留置尿管。因病人耐受性差,易产生其他并发症,如尿道炎、急性附睾炎。本文23例急性细菌性前腺炎在应用有效抗生素条件下均获取前列腺液(EPS)做EPS常规、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以明确诊断,未出现不良后果。2例急性尿潴留,给予耻骨上穿刺造瘘导尿2周,效果佳。因此,笔者认为前列腺炎急性期在应用有效抗生素条件下为获取前列腺液(EPS)做EPS常规、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以明确诊断,可做前列腺按摩。

      本组189例,138例有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史。138例中微生物检测结果提示82例有细菌生长:大肠埃希菌23例,葡萄球菌9例,不动杆菌3例,粪链球菌2例,布兰汉卡他菌1例,L菌3例,淋球菌41例(其中淋球菌+沙眼衣原体3例,淋球菌+解脲脲原体4例,淋球菌+支原体4例)。另沙眼衣原体4例、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5例。

      临床上几乎所有前列腺炎患者都使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仅对急、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有效,频繁盲目使用抗生素可引起细菌耐药,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增加治疗难度。病原体检测对前列腺炎特别是有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史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在治疗前应做EPS常规、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检查,必要时检测EPS中沙眼衣原体、支原体、解脲脲原体以指导用药。

      随着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学研究的深入,病原体在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Krieger[8~10]等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细菌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及前列腺组织中16SrRNA基因检测表明:部分“非细菌”前列腺炎可能和细菌感染有关。

      魏辉[11]等测定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尿酸及肌酐水平,认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存在尿液前列腺反流。酸性EPS诱导小分子尿酸通过细胞膜引起局部尿酸浓度升高[12,13],无定形尿酸钠盐结晶能诱发局部的PGE2升高,从而引起慢性盆痛的一系列症状[14,15]。

      Hochreiter等[16]发现EPS中细胞因子与症状有关。当细胞受损伤时,氧化过程加强及细胞因子lL-1β与TNF-α等的产生可诱导前列腺内COX-2增高,从而PGE2升高。PGE2能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水肿及敏感痛觉受体,产生痛觉症状。尹航等[17]认为特拉唑嗪能降低前列腺炎患者EPS中PGE2,从而减轻消除症状。同样消炎痛也能降低前列腺炎患者EPS中PGE2,从而减轻消除症状。

      大量研究表明:在前列腺基质、包膜和膀胱颈富含α受体。因此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就能使前列腺及膀胱颈的平滑肌松弛,从而使后尿道阻力下降,减轻尿液反流,减轻疼痛,改善排尿症状。

      张国强等[18]认为慢性前列腺炎难治的原因有:未能有效控制感染、伴有下尿路梗阻、不良生活习惯持续存在、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前列腺炎的诊断不能仅仅满足于确诊,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找到原因,只有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综合治疗,才会取得满意效果。所有患者就诊时均应获取前列腺液(EPS);所有病例均应做EPS常规、细菌培养+药敏,L菌培养+药敏;有性传播性尿道炎病史者,加查EPS是否含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支原体,以选择适当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Robertson C, Boyle P, Nonis A, et al.Interna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Ⅱ comparative prostatitis data. J Urol,1999,161:32A.

      2 Collins MM, Srattord RS, O Leary MP, et al. How common is prostatitis? A 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visits. J Urol,1998,159:1224-1228.

      3 Chronic prostatitis wordshop.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aryland, December,1995,7-8.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50.

      5 郭应禄,李宏军.前列腺炎.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9-123.

      6 Krieger J N, RiIey D E. Bacteria in the CP/CPPS: molecular approaches to critica1 research question. J Urol,2000,164:214-218.

      7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82-583.

      8 Krieger J N, RiIey D E, Robert M C, et al. Prokarotic DNA Sequenc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rostatitis. J Clin Micro,1996,34:3120-3128.

      9 刘政军,朱雪阳,蒋先镇.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革兰氏阴性菌16SrRNA基因的检测.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469-471.

      10 庞自力,石理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及前列腺组织中的细菌16SrRNA基因检测.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98-100.

      11 魏辉,翁泽潭,梅骅,等.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中尿酸及肌酐测定的意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275-277.

      12 魏辉,梅骅,张晓忠.前列腺液pH值测定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的意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542-544.

      13 Brant R F, Terry T T. A bloodprostate barrier restricts cell and molecular movement across the rat ventrall prostate epithelieum. J Urol,2000,163:1591-1594.

      14 Shahed A R, Shoskes D A. Oxidative stresses in prostatic fluid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orrelation with gram positive bacterial growth and treatment response. J Androl,2000,21:669-672.

      15 魏辉,翁泽潭,梅骅,等.前列腺液中尿酸引起ⅢB型前列腺炎84例报告.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426-427.

      16 Hochreiter W W, Nadler R B, Koch A E,et al. Diagnostic ualue of serial cytokine changes in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s. J Urol,2000,163:24-26.

      17 尹航,王晓峰,白文俊,等.特拉唑嗪在ⅢB型前列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5,20:162-164.

      18 张国强,孙旭,方玉华.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久治不愈的原因与对策.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4,19:629-630.

     

    ↑上一篇:经尿道钬激光治疗浅表性膀胱癌
    ↓下一篇:经尿道电汽化+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