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2种尿动力学测压导管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0-06-21  浏览次数:488次

      作者:刘正清,郭立丽, 姚启盛,杨勇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泌尿外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比较2种尿动力学测压导管的效果。 方法: 对60例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30例行侧孔灌注导管测量,30例行TDOC导管测量,对2种测压管的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侧孔灌注导管消毒插管3~5min,平均4min,全过程20~40min,平均33min,检查后5例患者出现全身发热症状;TDOC导管消毒插管2~4min,平均3min,全过程15~35min,平均27min,检查后未出现尿路感染并发症。 结论:侧孔灌注导管和TDOC导管均是较理想的尿动力学测压导管,TDOC导管具有相对简单、检查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低的优点。

      【关键词】 尿动力学;测压导管;下尿路功能障碍;感染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wo kinds of urodynamic catheters

      LIU Zhengqing, GUO Lili, YAO Qisheng, YANG Yo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Tai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Yunyang Medical College 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wo kinds of urodynamic catheters. Methods: Employed urodynamics test to 60 women with lower urinary dysfunction. Thirty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atheters of side hole perfusion and the others examined by the TDOC aircharged catheters. The outcome was evaluated and compared urodynamically and clinically. Results: The catheters of side hole perfusion were disinfected for 35 min, averaged 4 min. The whole process lasted 2040 min, averaged 33 min. And 5 cases had fever after examination. While TDOC catheters were sterilized for 24 min, averaged 3 min, with whole process lasting 1535 min, averaged 27 min. And no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ccurred after examination. Conclusions: The catheters of side hole perfussion and the TDOC aircharged catheters are effective urodynamic catheters whereas the TDOC aircharged catheters are with more simple operation process and low incidenc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KEY WORDS] Urodynamics; Urodynamic catheters;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fection

      为寻求高质量、可靠的尿动力学结果,我院2008年1月~2009年3月对60例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检查,旨在通过比较2种尿动力学测压导管的尿动力学检查方法,选择一种较佳的尿动力学测压导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3月,我院对60例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进行了尿动力学检查。患者年龄31~73岁,平均45岁。其中压力性尿失禁15例、膀胱过度活动症20例、膀胱敏感性增高及膀胱容量偏小10例、下尿路梗阻10例、尿动力学未见异常5例。

      1.2 尿动力学检查

      均采用Laborie Triton尿动力检测仪。

      1.2.1 尿流率测定[1]

      让患者取习惯排尿姿势,如男性患者取站立位排尿,女性患者取坐位排尿。尽量给患者营造安静、随意的检查环境,嘱其将尿液排入集尿器,通过外部传感器,将尿液信号传入主机,可测量出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尿流时间、达峰时间、尿量等项参数。

      1.2.2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1]

      在标准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中,膀胱腔内压与腹腔压被同步测定,腹腔压通常以直肠压来代替。在导管侧孔灌注法[2]中,其膀胱腔内压的测定是通过一种经尿道的7F三腔膀胱测压导管,在顶端及距顶端1cm、5cm处各有1个侧孔,2个侧孔分别与相应的腔道相连,并分别测定膀胱压与尿道压。该导管在尾部分为3根管道,1根连接膀胱压力传感器,另1根通过三通分别连接尿道压力传感器与可调节的恒流泵,第3根连接恒速注水泵。直肠压的测定采用气囊测压导管,顶端为一气囊,介质为生理盐水,尾部连接腹压传感器。具体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向腹压导管的气囊内注入3~5mL液体,并置入患者直肠内,深度约为10cm,常规消毒会阴部,经尿道将膀胱测压导管插入膀胱,测定残余尿量。国际尿控协会(ICS)在1988年的标准化报告[3]中规定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时所有的系统均在大气压中调零,其外部传感器参考点为耻骨联合上缘水平。患者取恰当的测定体位后,将充满液体的膀胱压、直肠压测压管道系统的远端置于患者耻骨联合上缘水平高度调零,分别连接好膀胱压、直肠压测压系统和灌注系统。以合适的速度灌注膀胱,嘱患者报告灌注过程中的初始排尿感觉、正常排尿感觉、强烈排尿感觉和急迫排尿感觉,分别在描记图上做描记。灌注过程中呈一定间隔嘱患者咳嗽,确保高质量的压力信号,当患者膀胱充盈至最大膀胱容量时,停止灌注,此时嘱患者排尿,这样可分别记录到膀胱在充盈期逼尿肌的顺应性和稳定性、膀胱感觉和膀胱容量以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有无下尿路梗阻等参数。TDOC导管[4]是最新的一种应用气囊测定压力的管道系统,其膀胱压的测定是通过一种经尿道的7F双腔测压导管,距顶端1cm处有一充气气囊,其介质为空气,与相应的腔道相连,测定膀胱压。该导管在尾部分为2根管道,1根连接膀胱压力传感器,另1根连接恒速注水泵。腹压的测定是通过一种经直肠的7F单腔测压导管,距顶端1cm处有一充气气囊,其介质为空气,与相应的腔道相连,测定直肠压。其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与导管侧孔灌注法相同,但其外部传感器参考点为任一水平面,将膀胱压、直肠压测压管道系统的远端置于任一水平面调零,分别连接好膀胱压、直肠压测压系统和灌注系统。即开始同导管侧孔灌注法同样操作。同样可分别记录到膀胱在充盈期逼尿肌的顺应性和稳定性、膀胱感觉和膀胱容量以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力、有无下尿路梗阻等参数。

      1.2.3 尿道压测定[1]

      在导管侧孔灌注法中,排尿期膀胱压检查完毕后,再向膀胱内灌注50mL液体,将充满液体的膀胱压、尿道压测压管道系统的远端置于患者耻骨联合上缘水平高度调零,分别连接好膀胱压、尿道压测压系统和灌注系统,再将测压导管与puller连接,在测压导管沿尿道内匀速退出的过程中而进行整个尿道压力的描记,可测出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功能尿道长度、总尿道长度等参数。在TDOC中,排尿期膀胱压检查完毕后,将尿道压测压管道系统的远端置于任一水平面调零,连接到膀胱压管道系统,再将尿道压测压导管与puller连接,在测压导管沿尿道内匀速退出的过程中而进行整个尿道压力的描记,可测出最大尿道压、功能尿道长度、总尿道长度等参数,但不能测量最大尿道闭合压。

      2 结果

      30例经侧孔灌注导管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消毒插管3~5min,平均4min,全过程20~40min,平均33min,检查后5例患者出现全身发热症状。30例经TDOC导管行尿动力学检查的患者,消毒插管2~4min,平均3min,全过程15~35min,平均27min,检查后无一例出现尿路感染并发症。

      3 讨论

      2种管道系统均可以用于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尿道压测定,但各具优缺点。使用导管侧孔灌注法,其导管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膀胱压及尿道压测压导管经消毒处理,直肠压气囊测压导管外套上安全套即可反复使用,若使用得当,可以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中。缺点是液体传导压力在测压管(连接管)到外部压力传感器之间的压力传递过程中容易因种种原因产生赝像,如管道的直径、顺应性以及管道连接是否紧密等,因而测量过程中所有导管、连接管和外部压力传感器内均不能留有气泡,连接系统需连接紧密,不能弯折[5]。TDOC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测压方法,其操作简单,测定灵敏、精确、受干扰少,但作为一次性测压导管,其价格昂贵,多次使用后,其气囊的顺应性会增加,另外,由于空气具有可缩性,从而使压力传感器的频率响应降低,导致灵敏度下降。

      国际尿控协会1999年规定大气压下耻骨联合平面的压力调零标准[6],在此条件下,充盈前的各信号与参数的典型值范围:膀胱压31~42cmH2O,腹压28~39cmH2O,逼尿肌压0~4cmH2O,这些数据意味着在开始膀胱充盈前,逼尿肌压不能为负值,也不能过高,应该尽量接近于零。在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中,导管侧孔灌注法可以通过推压注射器冲洗导管,冲出气泡以及调节腹压气囊内的注水量,使膀胱压、腹压、逼尿肌压于正常范围内,但是导管侧孔灌注法中测压管道系统内的液体可能导致细菌滋生,且与检测的膀胱腔相通,从而检查后有较高的尿路感染率。而TDOC法体外调零连接测压系统和灌注系统后,不能有效地调节膀胱压和腹压的初始压力值,从而出现逼尿肌压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发生,进而影响测量的进行。虽然TDOC法可以通过体内调零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但是由于膀胱压和腹压均没有基础压力值,不能准确地评价逼尿肌漏尿点压力和腹部漏尿点压力,不能有效地预测上尿路损害及量化括约肌关闭功能。

      在尿道压测定中,导管侧孔灌注法的基本原理是测定以一恒定速率灌注导管所需的压力。导管在距顶端1cm、5cm处各有1个侧孔,通过侧孔连续低速的液体灌注可以流入膀胱腔或尿道,在导管缓慢匀速地退出尿道的过程中外部压力传感器连续地记录出尿道压力及其沿尿道的分布,但导管侧孔灌注法测尿道压时需附加可调节的恒流泵,操作较复杂。TDOC法测尿道压以空气作为传导介质,在导管缓慢匀速地退出尿道的过程中,尿道腔内压力通过球囊内气体传导到外部压力传感器并连续地记录出尿道压力及其沿尿道的分布,其在排尿期膀胱压检查完毕后,并不需向膀胱内注入液体,另外不需附加可调节的恒流泵,操作简单,但由于不能同步测量膀胱压,因而也不能测量尿道闭合压,不能有效地评估尿道的尿液控制功能。

      2种尿动力学测压导管用于尿动力学检测中,均可获得高质量、可靠的尿动力学结果,均是较理想的尿动力学测压导管,而TDOC导管具有操作相对简单、检查后尿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参考文献】

      1 金锡御,宋波.临床尿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111.

      2Brown M, Wickham JEA. The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J]. Br J Urol, 1969, 41:211.

      3 Abrams PH, Blaivas JG, Stanton SL, et al. ICS standardization report on “The Standardisation of terminology of Lower Urinary Tract Function ”[J]. Scand J Urol Nephrol,1988,114:106.

      4 Jennifer T, Jason T, Cannor G, et al. Aircharged and microtransducer urodynamic catheter in the evaluation of urethral function[J]. Int Urodynamic J,2004,15:124128.

      5 郭应禄,杨勇.尿失禁[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7169.

      6Schaefer W, Liao LM, KirschnerHermanna R, et al. Urodynamics quality control: qualitative plausibility control with typical signal patterns[J]. Neurourol Urodyn,1999,18:366.

    ↑上一篇: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腔内激光治疗进展
    ↓下一篇:前列腺疾病多期相CT扫描的诊断意义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