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脑血管病患者29例猝死原因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8  浏览次数:476次

      作者:王道珍 于丽瑛    作者单位: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血管病;猝死;病因分析

      猝死是一种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往往突然发生,迅速死亡,即使住院患者也措手不及,本文就我院神经科1998年4月~2002年6月间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3078例中发生猝死的29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20例,女9例,男∶女为2.2∶1;年龄48~80岁,中位年龄64岁。猝死患者占住院脑血管病患者0.94%。

      1.2 原发疾病 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6例,其中桥脑出血2例,右丘脑出血2例,右基底节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梗死17例,其中脑干梗死13例(10例临床诊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2例为桥脑梗死,1例为桥脑及左小脑梗死),3例为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左颞枕叶梗死。有冠心病史19例,其中4例有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2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心房纤颤6例,糖尿病史4例,肾功能不全1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

      1.3 猝死前表现 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的意识障碍,25例意识清,4例轻度嗜睡。原发病起病到死亡时间在46h~31d。所有脑出血患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住院在10d以上(11~31d),复查CT出血吸收或明显好转,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或可以下地行走,有的即将出院,根本无病情危重变化的临床迹象,其中2例入院到死亡时间46h以内,入院诊断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病情突变死亡。猝死前表现呼吸困难、紫绀15例,大汗淋漓、呼吸不规则5例,突然尖叫一声后猝死4例,睡眠中死亡2例,下地活动时突然昏倒死亡1例,抽搐2例。

      1.4 猝死前心电图表现 有记录者17例,频发室早、多源性室早2例,室速1例,窦性停搏、一度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速、前间壁陈旧性心肌梗死 并ST-T改变2例,窦缓2例,窦速、心电轴右偏伴右束支阻滞2例,急性前间壁、下壁心肌梗死1例,Q-T间期延长1例,窦性心律,ST段略低2例,正常者2例。

      1.5 猝死原因 心源性猝死11例占37.93%,窒息死亡7例占24.14%,肺栓塞5例占17.24%,再出血6例占20.69%。

      2 讨 论

      猝死是指意想不到的、非外力引起的突然死亡,时间规定文献报道不一,有1h内、6h内及24h内[1] 。本组病例均为脑血管病患者住院后病情突变6h内死亡者,总结本组病例显示引起猝死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2.1 心源性猝死 本组心源性猝死11例,占全部病例的37.93%。其中冠心病7例,心肌梗死1例,心律失常3例,前二者占72.7%与文献报道相近似[2] 。发病年龄平均64.9岁,脑出血2例,脑梗死9例。脑血管病患者多伴高血压,常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文献报道脑卒中常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心电图复极改变、心律失常、心肌结构损害等[3] 。这些改变除原有心肌缺血损害外,卒中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持续到病程1个月)、血浆儿茶酚胺升高可能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卒中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因此脑卒中患者应密切注意心脏功能的监测,尤其是早期有心电图异常者,必要时动态心电监测,及时发现某些高危因素,及时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β-阻断剂、钙拮抗剂,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2.2 窒息 本组死于窒息7例,占24.14%。由于老年人发生脑血管病后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尤其是多发性脑梗死或脑干血管病时更易出现,使咳嗽反射下降或消失,吞噬功能差引起呛咳、吸入性肺炎、气管感染、痰液增多黏稠阻塞气道。另外进餐过多过快可直接窒息死亡。本组死亡的病例均为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因服药或进食窒息致死,其中1例因为鼻饲时咽部分泌物返呛窒息死亡。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应特别关注,及时清除咽喉部分泌物,保证气道畅通。

      2.3 肺栓塞 死于肺栓塞5例,占17.24%。肺栓塞常见栓子来源为血栓性静脉炎,见于心脏病、肿瘤、妊娠分娩、血液病、糖尿病及长期卧床等。连续卧床7天,血流速度减慢到最低点,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卧床时间有关[4] 。本组患者有4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合并有糖尿病、心脏病,卧床时间均在15天以上。本组肺栓塞发生除与患者长期卧床血液淤滞有关外,与患者饮食差,大剂量应用脱水剂及应用止血剂加重血液淤滞,使血液黏度增加,血凝固性增高,促发血栓形成有关。本病无特异临床表现,误诊率在80%以上 [5] 。因此应强调早期康复训练,防止深静脉血栓。

      2.4 再出血 本组6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死亡,占20.69%,经脑脊液检查证实,其发生时间为11~15天,尤其在某些诱因如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因素下诱发。猝死原因与再出血后急剧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迷走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继发心脏骤停有关 [6] 。此类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诱发因素,保持安静的休息环境,适时应用通便药物,同时及早清除病因是防止复发的根本措施。

      另外从本组资料看,本组猝死患者中脑干血管病15例,占本组人数51.72%,其中窒息7例,肺栓塞2例,心源性猝死6例。脑干是基本生命中枢所在,对呼吸及心血管机能进行调节,电刺激脑干网状 结构可引起心电图异常、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刺激交感神经如星状神经节产生室性心律失常[7] 。因此在原有心脏病轻度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脑干发生病变造成上述部位缺血水肿、软化坏死,通过植物神经反射性使冠状动脉痉挛及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猝死。有报道脑卒中可导致心率变异性(HRV)降低,HRV可明显反映副交感神经作用机制,提示心脏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是迷走神经功能障碍所致[8] ,Odemuyiwa等[9] 证实了HRV降低可作为猝死的独立而可靠的预后指标。本组猝死患者中脑干卒中占多数与此机制也有关。

      总之,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在防治脑血管病的同时注意心血管病的防治,尤其在老年人,脑干血管病发生后更加小心,以防猝死。

      参考文献

      1 马光正.猝死22例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5,11(3):151-152.

      2 谷玉华,边真哲.中老年心性猝死临床分析及观察.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1):120.

      3 李长清,董为伟.脑卒中对心脏的影响.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6,23(3):113-115.

      4 冯周琴,主编.实用血栓病学.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236-245.

      5 贾玉芹.肺栓塞28例临床分析.山东医药,2003,43(7):67.

      6 王忠功,张东君.蛛网膜下腔出血猝死原因分析.医学综述,1998, 4(10):540-541.

      7 吴逊.癫痫病人原因未明的突然死亡.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6):372-374.

      8 傅立新,赵建国,吴敬,等.不同部位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02,22(4):219-220.

      9 Odemuyima O,Maliu M,Farrell T,et al.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dex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for all cause mortality,arrhythmic vents and sudden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o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91,68(5):434-439.

    ↑上一篇:高压氧疗法治疗脑血管病635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