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腮腺深叶腮腺床血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1-06-15  浏览次数:539次

       作者:蔡志平 杜 颋 马登月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内蒙古包头

      【摘要】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腮腺深叶的结构,为颌面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且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1具,头面部标本62例,采用层次解剖法,暴露腮腺管及其深面的颈外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第Ⅹ、Ⅺ、Ⅻ对脑神经,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结果: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外径在下颌角平面分别为6.09±2.82mm、5.83±2.68mm、7.96±3.45mm;在下颌角平面处,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宽度分别为2.62±1.20mm、2.31±1.26mm和2.31±0.97mm,厚度分别为1.41±0.28mm、1.40±0.32mm和1.39±0.35mm,至下颌角尖的距离分别为16.31±8.92mm、17.87±9.90mm和11.79±7.79mm。结论:在下颌角平面,颈外动脉浅,颈内动脉深,颈内静脉最深。在下颌角平面和寰椎横突平面,均为颈外动脉细,颈内动脉粗,颈内静脉最粗。

      【关键词 腮腺床,应用解剖,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腮腺的穿行结构十分复杂,穿经腮腺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耳颞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和面神经。腮腺深面的“腮腺床”中有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和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1-3]。研究腮腺的深叶穿行结构,对颌面外科腮腺肿瘤手术以及美容外科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造影药物灌注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腮腺深叶穿行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不仅可以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宝贵资料,而且可以为临床颌面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1具,其中男22具、女9具,头面部标本62例,由包头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行层次解剖,逐一找出面神经、颈外动脉,观察颈内动、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等腮腺床诸结构。

      实验数据经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

      2.1.1  颈外动脉腮腺段长度 颈外动脉穿行于腮腺内段的长度为29.52±12.49mm(16.38~44.34mm),颈外动脉分叉处至下颌角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1.89±15.03mm(17.62~48.04mm)。

      2.1.2  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外径 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外径在下颌角平面较寰椎横突平面粗,颈内静脉外径大于颈内、外动脉外径,在寰椎横突平面和下颌角平面,颈内动脉外径大于颈外动脉外径。见表1。表1 颈内动、静脉和颈外动脉外径△与颈外动脉比较 P<0.05, △△与颈外动脉比较 P<0.01

      2.1.3  颈内、外动脉和颈内静脉的位置 颈外动脉纵穿腮腺深叶,颈内动、静脉则位于腮腺深面的“腮腺床”内,三者在下颌角平面与下颌角尖的距离均比在寰椎横突平面与下颌支后缘的距离远。在下颌角平面,颈外动脉浅,颈内动脉深,颈内静脉最深;在寰椎横突平面,颈外动脉浅,颈内动、静脉深,且二者深度相当。见表2。表2 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至下颌角尖、下颌支后缘的距离(

      2.2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2.2.1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外径 迷走神经外径比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粗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外径相当。见表3。表3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外径 *与迷走神经相比 P<0.05。

      2.2.2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位置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在下颌角平面至下颌角尖的距离均比在寰椎横突平面至下颌支后缘的距离大。在下颌角平面和寰椎横突平面,均为舌下神经浅、迷走神经深、副神经最深。见表4。表4 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至下颌角尖、下颌支后缘的距离

      3  讨论

      腮腺床内以茎突尖端、下颌角和寰椎横突为标志寻找腮腺床内的血管和神经[4-5]。由于茎突尖端位置较深,且其方向变化较大,附着有很多肌肉,在手术中寻找此茎突尖困难较大。寰椎横突位于乳突尖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中1/3交点的深面。以下颌角平面和寰椎横突平面为标志,则易于操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6]。本研究测量了各血管神经在下颌角平面至下颌角尖的距离及在寰椎横突平面至下颌支后缘的距离,以此为标志显示腮腺床结构的位置关系,可为腮腺深叶手术及颌面部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舌咽神经由于位置较深,且分出部位高,层次解剖时较难显示[7]。

      腮腺周围间隙是面侧部和咽外侧的筋膜间隙,这些间隙直接通过血管、神经束相互交通,与颌面及咽周疾病的蔓延密切相关[3,8]。腮腺周围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环境,发生于腮腺周围间隙的病变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有颌周骨髓炎、腮腺深叶肿瘤、神经鞘瘤及鼻咽癌的侵袭[9-10]。

      颈外动脉穿行于腮腺深叶,在下颌角平面,颈外动脉浅,颈内动脉深,颈内静脉最深。在寰椎横突平面,颈外动脉浅、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深且二者深度相当。在下颌角平面和寰椎横突平面,均为颈外动脉细、颈内动脉粗、颈内静脉最粗。

      在腮腺床内,迷走神经外径比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粗,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外径相当。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在下颌角平面至下颌角尖的距离均比在寰椎横突平面至下颌支后缘的距离大。在下颌角平面和寰椎横突平面,均为舌下神经浅、迷走神经深、副神经最深。

      【参考文献】

      [1]  宋翠娥,王维华,何娟娟.中国人颌面部的应用解剖学(一)腮腺的局部解剖关系[J].安徽医学院学报,1981,16(3):43-46.

      [2]  Berry M,Bannister LH,Stranding SM.Gray’s Anatomy[M].38th ed.New Yor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901-1937.

      [3]  付升旗,范锡印,张小路,等.咽旁间隙腮腺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2003,8(2):67-68.

      [4]  Williams DW.An imager′s guide to normal neck anatomy[J].Semin Ultrasound CTMR,1997,18:157-181.

      [5]  El-hakim H,Mountain R,Carter L,et al.Anatomic landmarks for locating parotid le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cross-sectional radiologic study[J].Otolaryngol,2003,32(5):314-318.

      [6]  Wind GG,Valentine RJ.Anatomic exposures in vascular surgery[M].Baltimore,MD:Williams &Wilkins,1991.

      [7]  Pramod K,Becky L.Avoiding pitfalls in surgery of the Neck,Parapharyngeal space and infratemporal fossa[J].Otolarynolg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5,38:795-808.

      [8]  徐坚民,沈天真,张孟殷,等.腮腺及其周围间隙MRI解剖标志对肿瘤定位的价值[J]. 头颈部放射学杂志,1998,32(5):309-312.

      [9]  Yousem DM,Kraut MA,Chalian AA.Major salivary gland imaging[J].Radiology,2000,216:19-29.

      [10]  徐雷鸣,徐玉斓,詹灵.二腹肌后腹及其移位对鉴别腮腺间隙和咽旁间隙肿瘤的意义[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854-856.

    ↑上一篇:神经完整性监护仪在耳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感觉/运动神经切断影响大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