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养血平肝汤治疗血管性头痛42例

    发表时间:2011-07-20  浏览次数:487次

      作者:罗玉韵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内1科 广州 519000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养血平肝汤,中医药疗法,神经内科

      血管性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骤,发作时患者极度痛苦,痛止如常人,但缠绵难愈,常反复发作,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影响。该病病因复杂 ,多数认为是由于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笔者自2007年以来应用养血平肝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男12例,女30例,年龄18~60岁,平均 33.5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2.5年。对照组男10例,女32例,年龄17~59岁 ,平均34.6岁,病程1个月~18年,平均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血管性头痛诊断标准,并经TCD、头颅CT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高血压、头面神经痛、耳鼻眼科疾病及全身疾病所致的头痛。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商品名:西比灵,5mg/粒)1次5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予中药养血平肝汤治疗,组方:天麻、川芎各10g,制首乌20g,白芍30g,白芷、白菊花、白蒺藜、蔓荆子各10g,甘草5g。夹痰浊者,加法半夏10g;烦燥易怒者,加丹皮、山栀、黄芩各10g;肝郁者,加郁金10g,柴胡5g;气虚者,加党参10g;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30g;痛甚者,加全蝎3g。1天1剂,水煎服,日服2次。两组均10天为1个疗程 。半年后随访复发情况。

      两组治疗期间均停服其他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观察并记录头痛及伴随症状变化。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相关标准。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头痛未复发。好转: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头痛偶有复发,但症状较前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头痛无明显减轻。

      3.2 结 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两组疗效比较,P<0.01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轻微口干、头晕3例,但可耐受,不影响治疗。

      4 典型病例

      吴某,女,40岁。2007年9月11日初诊。头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1个月。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额跳动性头痛,时发时止,每遇劳累过度、休息不佳或情绪抑郁时发作。近1个月因工作压力大,头痛再作,曾经服用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效果不佳,要求中药治疗。否认有高血压病等病史。就诊时症见:头痛,以右侧前额、颞侧为主,以跳痛、胀痛为主,头晕,昏沉感,心情烦躁,不寐,胸闷,口干口苦,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弦。BP:120/75mmHg。头颅 CT平扫未见异常,颅多普勒检查提示颅内数条动脉血管痉挛。辨证:血虚肝郁化热,治宜养血平肝,疏肝清热。拟方:天麻、川芎各10g,制首乌20g,白芍30g,白芷、白菊花、白蒺藜、蔓荆子各10g,甘草、柴胡各5g,黄芩10g,酸枣仁30g。服药3剂,头痛明显减轻,10剂后头痛及其他症状基本消失,颅多普勒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 论

      头痛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功能有关,但更多与肝相关,因肝气肝阳常有余,而肝阴肝血常为不足。女子易气郁, 情志抑郁不畅则肝气疏泄失常,导致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肝火上炎,上扰清窍,而为头痛或为火盛伤阴,肝失濡养及肝肾阴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致头痛。加之偶遇月经来潮,失血过多,肝血亏虚,血虚不能上荣头目,而成热、虚、瘀等所致的周期性顽固性头痛。故治疗宜养血补肝,平肝清肝疏肝。元代李杲云:“肝虚不足者,宜天麻川芎以补之。”方中首乌、白芍滋阴养血;川芎养血补肝行气;天麻、菊花平肝清热;白芷通窍行表、 疏风止痛 ,擅治一切头面之疾; 蔓荆子清头目止痛;白蒺藜祛风平肝止痛;芍药、甘草同伍, 酸甘化阴, 育阴解痉,缓急止痛。全方配合,集补肝、柔肝、宁肝、疏肝、清肝、平肝于一体,使外风疏散,内风宁息,共奏养血平肝、 活血化瘀清热之效,故治疗头痛每每见效。现代医学也证实,川芎具有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软脑膜微循环的作用[3]。天麻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脑血流量及镇静止痛作用[4]。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52.

      [4] 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897.

    ↑上一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
    ↓下一篇:万拉法新治疗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性障碍的临床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