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改良倒V形入路在胸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3-24  浏览次数:659次

    作者:李平元,张卫,张彬,苏小桃,欧军,贺洪辉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骨科,湖南衡阳 421002)

           【关键词】  胸腰椎前路手术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胸腰椎疾病,诸如严重爆裂型骨折、结核、肿瘤等均需要前路手术。传统的前路手术入路由于切口长,需要切断腹壁诸肌,创伤大,解剖关系复杂,失血多,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作者自2004年8月至2005年5月应用改良倒V形胸腰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段疾患共14例,认为该入路具有显著优点,并将该入路列为胸腰椎前路手术的常规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31~54岁,平均43.6岁。胸腰椎爆裂骨折13例,其中T12 7例,L1 5例,L  2 1例,T  12 结核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倒V形胸腰联合入路,行椎体次全切除或病灶清除及上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植骨材料:自体髂骨10例,钛网植骨4例。固定材料采用ALPS内固定系统。术中失血500~1000mL。手术切口15~20cm,平均18cm。手术操作时间120~150min,平均130min。

           1.2 手术方法 插管全麻,侧卧位。选择CT片上骨折块压迫椎管重的一侧或病变严重的一侧入路。以显露T 12 为例,标记竖脊肌外缘第11肋由后向前走行约7~8cm,再以此为起点,作沿竖脊肌外缘至L2 横突,类似倒V形(见图1)。逐层切开皮下组织,于背阔肌深面游离形成一倒V形肌皮瓣,将其翻开。切除第12肋及第11肋后部,沿12肋肋床下缘向后切开找到隔肌脚及其胸膜返折,并在此分离至腹膜外。推开腹膜,切断隔肌脚,将胸膜返折向上推,即可充分显露T  11 至L2 椎体侧前方。缝扎节段性腰横血管,骨膜下分离。依次完成伤椎次全切除、减压、病椎刮除或切除、上下间盘切除及植骨内固定等操作。

           2 结  果

           本组入路显露平均时间为20min,显露过程平均出血量50mL,入路显露充分。仅1例出现V形切口皮肤锐角坏死,为皮瓣角太锐所致,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余13例切口愈合良 好,无血管神经损伤,胸膜损伤等并发症。

             3 讨  论

           前路手术入路主要有三种[1] :a)经胸入路;b)经第10肋胸膜外―腹膜后途经;c)肾切口。这些入路存在切口长(35~40cm),损伤大,失血多,并发症多等缺点。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认为,经第11~12肋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倒V形切口)能满足T 11 ~L 3 手术操作要求,此入路位于胸腰联合处,切断背阔肌将倒V形肌皮瓣翻开后,可显露第12肋肋下缘即可达腹膜后,在隔肌脚处将胸膜返折向上推,即可达胸膜外。这一入路软组织层次分明,解剖固定,仅需切断部分背阔肌及附着于第11、12肋的部分下后锯肌,沿竖脊肌向深面分离,可显露椎体的侧前方。无需切断腹肌和竖脊肌,也无需显露输尿管,腹主A及下腔V,不易出现胸腹膜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其次,该入路最大优点是自外向内显露,首先见到的是横突,椎弓根,椎间孔和椎体后缘,使手术很容易识别椎体的前后界限,利于椎体螺钉的置入。

           该手术入路的改进,具有切口短,失血少,手术创伤减轻,并降低手术难度,术野显露充分。适合于胸腰段(T11 ~L 3 )椎体爆裂骨折的前方减压、结核病灶清除、椎体肿瘤切除、椎体重建内固定等手术。术中在设计皮瓣时应注意皮瓣V形角不应太锐,以免影响皮肤血运。

           参考文献:

           [1]  饶书诚.脊柱外科手术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37-239.

     

    ↑上一篇:免疫抑制剂FK506对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
    ↓下一篇: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