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阶段性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9-20  浏览次数:484次

      作者:丁红美  作者单位: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进行阶段性、个体化和全面的康复训练。结果 11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阶段性康复训练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髋关节;翻修术;康复训练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被广泛应用,随之也出现了假体松动、再骨折、磨损断裂、感染等问题,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需要进行髋关节翻修术。随着THR适应证逐步扩大到年轻人,对髋关节功能要求高的患者增多,翻修会进一步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0~15年,其假体翻修率可达5%~10%[1]。康复治疗作为患者术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愈来愈被重视,贯穿于术前术后及出院后的整个过程。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对11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20~70岁,平均61岁。原发病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6例,股骨头坏死3例,人工关节置换至初次髋关节翻修时间为6个月~17年。

      1.2 方法

      患者采取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入路。11例患者均行全髋人工关节翻修,采用骨水泥型全髋翻修假体9例,生物性全髋翻修假体2例。

      2 结果

      11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2 d,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示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明带。6个月后临床随访患者均能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无假体松动、脱位和感染发生,未出现髋部疼痛、跛行等不良症状。术后活动范围均可达屈90°,伸0°,内收30°,外展30°,内旋30°,外旋30°。

      3 康复训练

      3.1 术前康复训练指导

      术前的肌力锻炼对术后康复大有益处,并且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前评估髋关节及周围肌力情况,结合患者实际,在医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制订以肌力训练、关节活动为重点,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及活动度为目标的康复锻炼计划。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示范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意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体位指导:术后平卧,患肢处于髋关节外展15°,膝关节保持屈曲15°-30°,踝关节保持90°,足尖向上,两腿之间放梯形软枕,防止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指导下肢肌肉锻炼的方法: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收缩训练,臀肌的收缩训练,踝关节的屈伸和旋转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移动肢体的方法:练习引体向上运动,上下床的方法,正确放置便器,如何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不负重行走。心肺功能训练:深呼吸,吹气球,扩胸运动等。进行督导,了解患者掌握情况。

      3.2 术后康复指导

      3.2.1 早期功能锻炼

      ①足趾、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第1天行趾关节与踝关节以匀速做1个趾屈和背屈为一组,保持15~30组/min,30min/次,3~4次/d;②局部肌肉收缩练习,术后第2天行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下肢伸直固定不动,股四头肌、臀大肌收缩保持10 s,放松5 s为一个动作,连续做10~20个为一组,3~4组/天;③术后第3 天可行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将身体向患侧外移,让小腿自然下垂至床边,使膝关节弯曲达90°,移动中避免髋部过屈[2],卧牵引床双手拉床架吊环,使身体整个抬高,臀部离床,停顿10~15min后放下,重复5~10次,要求患者下肢充分放松,动作缓慢,以不引起疼痛为度;④患肢膝髋被动屈伸练习:术后2天利用持续被动活动装置(CPM机),下肢屈曲<90°,无痛范围,20°开始,根据情况每天加10°-20°,以2 min为一个周期,持续运动1 h,2次/d。

      3.2.2 中期功能锻炼

      ①患肢膝髋关节主动屈伸,手术后2周无重力负荷下主动屈伸练习。足跟贴床面,手术侧足跟向臀部滑动,再滑回,持续20~30次/组,2组/d;②臀部外展练习,保持患肢向外滑向床沿,然后复位为1次,10~20次/组,2组/d;③臀部伸展练习,收缩臀部肌肉,保持5 s,然后放松为1次,20~30次/组,2组/d,术后 3 周开始逐渐进行患侧不负重,部分负重的站立行走练习;④上下床方法:上下床时,尽量向健侧方向移动,患者先移动健侧到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再移动患肢,让健肢足部着地,并使患肢外展,屈髋<90°,利用助行器不负重或部分负重站立,上床时,患肢先上,再移动健肢,然后利用床吊环把身体移动至床中央。

      3.2.3 后期功能锻炼

      负重训练:术后3周部分负重,3个月以后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①单肢负重锻炼:缓慢原地踏步练习,步频10~20步/min,踏100~200步为1组,每天2~3组;②上下楼锻炼:一般连续上10~20级,每天加10级,可达到50~60级,2~4次/d,上楼梯时健腿先上,下楼梯时患腿先下,以减少患髋的前屈和负重。为保护假体,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禁止剧烈奔跑、跳跃、搬重物等活动。

      3.3 出院康复指导

      髋关节翻修术因术后恢复较长,出院前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康复指导至关重要。在出院前1天开始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指导,要求平卧时保持两腿之间放1个软枕,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时两腿之间放两个软枕。术后6个月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生活中做到“三不”,不坐矮凳子或沙发,不翘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以免发生关节脱位[3]。

      4 讨论

      髋关节翻修术是再次手术,切口周围形成瘢痕,正常解剖组织结构遭到破坏,肌力失衡。术中出血较多,容易形成术后组织粘连,软组织张力降低,肌力下降,易出现人工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

      通过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吸收渗出,并减少血肿机化粘连,减少瘢痕,提高肌力,改善关节功能,预防术后并发症。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求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制订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分阶段进行,避免过分和不适当的髋关节活动,重视患者主诉,实时调整训练计划。遵循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等长和等张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患者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

      总之,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和及时的术后康复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理想效果[4]。阶段性早期康复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3-91.

      [2]陈梅娇,林云芳,吴乐燕.系统性个体化康复训练在髋关节翻修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8A):27-29.

      [3]杨晓霞,鲍爱琴.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9A):63-64.

      [4]陈凯敏,张伟明,于哲一.人工髋关节翻修术后早期程序化康复干预的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康复,2005,38(9):38-39.

    ↑上一篇: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30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