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闭合复位治疗桡骨下段伸直型骨折84例

    发表时间:2011-10-13  浏览次数:516次

      作者:李绍波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人民医院骨科 桦甸 132400

      【关键词】 桡骨下段伸直型骨折 手 法 闭合复位

      桡骨下段伸直型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跌倒时腕背伸着地所致,或因直接暴力发生桡骨下段骨折。青少年因骨骺未闭合也易发生骨骺分离骨折。笔者采用闭合复位法治疗该病8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4例均为骨科门诊患者,男36例,女48例,年龄10~65岁,病程半小时~2天。合并尺骨茎突骨折56例,开放骨折4例(均为1~2度开放性骨折),复位前有正中神经症状3例。

      临床表现:伤后腕部剧痛、肿胀、畸形(枪刺样、银叉样),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者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经障碍症状。X线片可见在桡骨距关节3.0cm左右处骨折,有时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

      2 治疗方法

      对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青壮年体质较壮者,为解除患者对疼痛的紧张、恐惧及骨骼肌的抵抗,避免发生意外,常规以2%利多卡因5~10ml缓慢注入骨折处血肿内,开放骨折者彻底清创、闭合创口后复位。具体手法:拔伸牵引,克复骨折的重叠移位,先纠正银叉样畸形,牵引缓慢有力,一般3~5min,持续牵引至银叉样畸形消失,触摸桡骨远端背侧平整后,术者用双手示、中指固定骨折近端,拇指在远折端背侧,将手掌向下屈腕尺偏,骨折即可复位。复位标志:畸形消失,扪及桡骨背侧及桡侧表面平整。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对于腕部肿胀严重者给予前臂短石膏托固定,屈腕尺偏位,掌侧石膏托至掌指关节处,背侧至近节指间关节处;其他用带弧度的克雷氏夹板固定 ,绷带松紧度适宜,适时调整,固定3~4周。固定7~10天后肿胀消退,骨折有再度错位的可能,及时复查,如有错位及时纠正 ,并延长固定1周。3~4周去除外固定,摄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功能锻炼:骨折复位满意及外固定后,即指导患者开始手指的屈伸及肩部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硬,尤其在老年人以防止肩手综合征。去除外固定后,带护腕保护下运动,做腕肘关节的屈伸及腕的尺偏、桡偏旋转活动和手指捏握功能,幅度逐渐加大,至患者略感酸胀感。

      3 治疗结果

      本组84例中,治愈78例,畸形愈合3例,肩手综合征2例,骨萎缩1例,治愈率92.9%。

      4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多在松质骨与密质骨交界处,此处为力学上薄弱点。正常桡骨下段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度,向尺侧倾斜20~25度。故复位前应熟悉X线片骨折移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做到解剖复位。骨折端牵引至骨折线平面时仍要用力牵引,同时前臂旋前,使旋前方肌松弛,便于挤压背侧移位的骨折块向掌侧。夹板按规格选用有肢体曲线弧度的夹板,带有的衬垫应大小合适,肿胀严重者改用石膏托固定。夹板、石膏固定的松紧度以固定带能上下移动1cm为宜。强调固定早期行肌肉、关节功能锻炼,减少肿胀、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的粘连、僵硬,促进骨折愈合。

      本组发生畸形愈合3例,系术后未及时复诊,调节松紧度,固定期间再度错位。肩手综合征2例,均为老年患者,后期经理疗、加强锻炼,肩手功能得以恢复。骨萎缩1例,考虑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所致,患腕肿痛、皮肤萎缩,手部活动受限,治疗时间较长,达6月之久,经理疗、加强手腕部活动、加强营养得以恢复。术前有正中神经症状3例,骨折复位完善固定后症状消失。

      总之,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为骨科门诊常见骨折,门诊手法复位治疗,成功率高,费用低,患者易接受。医患双方配合,术后及时复查,早期无痛性肢体锻炼,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上一篇:bFGF对rhBMP2诱导犬气管损伤后软骨再生的作用
    ↓下一篇:CT成像Pin??——point激光导航系统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