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28  浏览次数:528次

      作者:张景岳,赵,鹏,胡翠萍,穆迎民  作者单位:宁夏煤炭总医院放射科,石嘴山 753000

      【摘要】 为分析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对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臭氧髓核溶解术,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途径经腰椎后侧方入路,采用日本产20-22G脊柱穿刺针,穿刺至病变椎间盘,注入浓度60μg/mL臭氧8~30mL,再行CT扫描,将臭氧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方式分为五种类型:Ⅰ型:偏心性或部分性溶冰样分布;Ⅱ型:中央性囊状或斑片溶冰样分布;Ⅲ型:边缘裂隙样分布;Ⅳ型:散在零心点片样分布;Ⅴ型:弥散裂隙和溶冰样分布。结果,122例患者治疗后随访1~6个月,根据MacNab评价标准总有效率达93、6%。显效72例(63.2%),有效35例(30.4%),其中臭氧在椎间盘内分布类型为Ⅰ型占21.1%,Ⅱ型和Ⅲ型均占7.2%,Ⅳ型为14.4%,Ⅴ型占50.1% 。所有患者无任何严重并发症。臭氧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安全、有效、创伤小。疗效与臭氧的分布方式有一定的关系,Ⅴ型分布方式优于其它类型分布方式。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臭氧髓核消融术;CT引导微创治疗

      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是近年来治疗椎间盘突出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因创伤小、疗效高,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我院对12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CT导引下腰椎间盘突出臭氧消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 我院自2006年8月~2008年10月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2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47.6岁。突出部位:腰3~4者10例,腰4~5者60例,腰5~骶1者39例,腰3~4、腰4~5者3例,腰4~5、腰5骶1者10例。本组122例均有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其中累及左下肢65例,右下肢51例,双侧6例。均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其中单侧116例,双侧6例。小腿及足部皮肤浅感觉减弱105例,膝键反射减弱66例,跟腱反射减弱43例。

      1.2 操作方法 122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采用19~21G带针芯穿刺针。让患者俯卧于CT床上,腹部垫一前低后高斜形腹垫,侧后方穿刺途径:从棘突纵线向患侧旁开7~10cm穿刺,方向与躯体矢状面呈40~50°夹角进针,腰5-骶1还需向足侧倾斜8~15°穿刺椎间盘。腰5~骶1还可根据突出物的位置旁中央型选择神经根内侧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后外侧型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者穿刺针经神经根与小关节突内缘之间进入盘内。当穿刺针达预定部位后,向椎间盘内注入浓度为60μg/mL的臭氧8~30mL,然后将穿刺针退出椎间盘在神经根周围注射浓度40μg/mL臭氧15~30mL。同时将1mL复方倍他米松,2%利多卡因2mL经穿刺针注入,拔除穿刺针,创可贴封闭。术后应用抗炎及神经脱水剂静脉点滴3d。卧床。

      2 结果

      122例患者术后随访1~6个月,根据MacNab 功能评价标准[1]评价疗效。 显效72例(63.2%),有效35例(30.4%),无效15例(6.4%),总有效率达93.6%,所有患者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其中臭氧在椎间盘内分布类型为:Ⅰ型占21.1%,Ⅱ型和Ⅲ型均占7.2%,Ⅳ型为14.4%,Ⅴ型占50.1% ,Ⅴ型明显多于其他分布类型。所有患者无任何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是一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能力的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表明其发病率为15.2%,临床表现为腰痛伴或不伴下肢疼痛、麻木,严重者可表现为行走无力,甚至瘫痪[2],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其治疗原则是遵循解除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消退炎症。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3.1 臭氧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基本原理

      1)臭氧对椎间盘内蛋白多糖和髓核细胞的氧化作用 椎间盘是由软骨终板、纤维环、髓核三种组织结构构成,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含量最高,达到髓核干重的40%~60%,臭氧能够氧化分解髓核内蛋白质、多糖大分子聚合物,使髓核结构遭到破坏,髓核被氧化后体积缩小、固缩,随时间的延长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消失;而臭氧对纤维环和其他组织结构几无任何损伤[3]。

      2)臭氧的抗炎作用 臭氧拮抗炎症因子的释放,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减轻局部的渗出、水肿而发挥抗炎作用;臭氧能通过提供局部氧浓度发挥抗炎作用;臭氧通过诱导抗氧化酶的过度表达,中和反应性氧化产物发挥抗炎作用。注射到神经根周围后,神经根性疼痛可得到缓解,3个月可达到最佳疗效[4]。

      3.2 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证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持续性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伴小腿及足部麻木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椎间盘突出,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无效者;外科手术治疗后有椎管内或椎间孔神经根黏连,而引起腰、腿痛者。禁忌证:为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肥大合并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合并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发生严重钙化;重度椎体滑脱;椎管内或脊柱其他疾病,如椎管内肿瘤、椎体转移瘤等。

      3.3 注射浓度和剂量 臭氧的氧化程度与其浓度成正比,浓度过低疗效欠佳,浓度过高对周围组织产生强刺激。盘内及突出物内注射臭氧浓度为60μg/mL,剂量8~30mL,神经根旁注射浓度40μg/mL,剂量15~30mL,避免对神经根的刺激,尤其对纤维环破裂者,大部分经破裂口溢出达硬膜外腔,可能对硬膜或马尾神经产生压迫或刺激症状,因此,臭氧注射浓度和剂量不宜过高和过大,根据具体情况准确把握。

      3.4 技术优势 微创治疗,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术后并发症少、年龄适应证范围广。

      总之,CT导引下椎间盘臭氧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新的治疗腰腿痛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对这组病例治疗的结果分析,对椎间盘突出引发腰腿痛患者治疗具有安全、有效、便捷、创伤小、经济、便于实施等特点,而且疗效显著几乎没有并发症,是一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同时,疗效与臭氧在椎间盘内的分布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弥散裂隙和溶冰样分布(Ⅴ型)分布方式优于其它分布方式。

      【参考文献】

      [1] 滕皋军.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3-96.

      [2] 念丁芳,黄祥龙.腰椎间盘突出的介入疗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9,(3):145.

      [3] 俞志坚,合晓峰,陈勇,等.臭氧对髓核超微结构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1,(3):161-163.

      [4] 肖越勇,孟晓东,李继光,等.CT引导下臭氧消融术治疗椎间盘突出[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5, 2 (4):247.

    ↑上一篇:创伤性骨关节炎组织CD11、CD54、TNF-α及S100表达
    ↓下一篇:AF系统和哈氏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疗效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