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01  浏览次数:369次

      作者:贾超, 姜桂美, 庄珣  作者单位: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MPS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触发点局部阻滞组(对照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1个疗程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观察两组对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12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明显缓解9例,中度缓解15例,轻度缓解2例。两组疼痛缓解度中度以上的患者均占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相仿。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针刺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仿,但能够避免利多卡因的副反应。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灸疗法; 局部阻滞; 穴,夹脊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是原发于肌肉、肌腱、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疼痛为特征的症候群[1],是引起腰背痛和颈肩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常见病,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是MPS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MPS的治疗方法众多,如肌肉牵张和冷喷雾疗法、肌内封闭[2-3]以及针刺[4-5]等,尤其针灸在镇痛方面效果明显。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应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腰背部MPS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2-3] (1)病史:突然发作的肌肉过用或跟随发生的短暂时期后的腰部疼痛;反复和慢性过用受累肌肉而引起的肌痛;不明原因的肌痛。(2)肌肉触痛点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3)肌肉触痛点(触发点)伴有其特征性的远处牵涉痛。(4)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及肌力稍变弱。(5)快速触诊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起局部颤搐。(6)压力和针刺痛点(触发点)可引发疼痛和牵扯痛。(7)睡眠不足时可加重。

      112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者;(2)年龄20~60岁;(3)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1)器质性和其他功能性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腰椎退变、强直性脊柱炎、腰椎转移灶、腰肌劳损、精神性疼痛等;(2)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3)有药物过敏史,或对针刺、注射过敏者;(4)同时服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其他药物者;(5)有情感或精神障碍者;(6)妊娠妇女;(7)不合作者。

      12 一般资料 符合MPS诊断的6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广东省中医院病例,男25例(针刺组12例,对照组13例),女35例(针刺组18例,对照组17例);年龄22~53岁,平均(377±970)岁;病程3~15个月。采用PEM 31软件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触发点局部阻滞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组 取穴:根据肌肉触发点所在处取相应椎节的夹脊穴,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触发点,委中、昆仑。

      针刺操作:触发点的针刺,首先找准触发点,让患者指出疼痛区域,医者双手拇指触摸肌肉确定紧张带,按压压痛点或触发点诱发局部痛和跳跃症,进一步刺激以产生牵扯痛,询问患者是否再现其主诉的疼痛。确定触发点后,左手按住被确认的触发点,右手持针沿手指所压方向进针,当针刺至触发点时,患者自述有从局部向关联部位放射并伴有特殊快感。夹脊穴直刺或斜向脊柱方向刺05寸(同身寸);肝俞、脾俞斜刺05寸;肾俞、大肠俞直刺05~1寸。委中、昆仑直刺05寸。隔天1次,每次留针20min,6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2 对照组 触发点的寻找同针刺组,用圆圈做好标记,每次局部阻滞不超过3个点,选择距离稍远的痛点进行封闭。药物用20mg/L的利多卡因2mL加生理盐水6mL,每个点注射2mL。隔天1次,每次需重新寻找触发点进行封闭。疗程同治疗组。

      注意事项:针刺背部穴位和触发点封闭时注意针刺或注射角度、方向和深度,防止伤及内脏。

      14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的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法)[6]: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6 疗效判定标准[6] 采用中华疼痛学会韩济生院士推荐的VAS加权值的计算方法:VAS加权值=(A-B)/A×100%(A=治疗前VAS评分,B=治疗后VAS评分)。痊愈:VAS加权值在75%~100%之间;显效:VAS加权值在50%~75%之间;有效:VAS加权值在25%~50%之间;无效:VAS加权值<25%。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减轻MPS的疼痛症状,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①P<001,与治疗前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度比较 。两组疼痛缓解度中度以上的患者均占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的疗效相仿。两组治疗后疼痛缓解度比较

      23 不良反应 治疗后针刺组有3例出现局部疼痛,一般在1d内可消失;1例出现局部瘀血现象。对照组有2例出现局部疼痛,3例出现局部瘀血现象,2例出现心慌,5例出现血压升高,还有1例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心慌的症状,经急诊科急救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MPS是一种慢性疼痛性病症,发病率高,多见于成年人,最常见的病因是创伤、急慢性过度负荷及肌肉的反复过度使用。根据中医理论,MPS病变在肌肉与筋膜,即中医“筋”的范畴。从经筋理论来讲,MPS属经筋病,多表现为肌肉、肌腱、筋膜、关节、韧带等组织在运动方面的机能失常,如《素问•长刺节论篇》所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灵枢•经筋》中言“经筋之病,寒则筋急……”,与MPS受寒后出现肌肉痉挛、疼痛加重相符合。《灵枢•经筋》中描述了本病的特征:“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其“结者皆痛”与MPS触发点吻合,“转筋”的描述又与肌紧张带符合。并提出了“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的治疗方法,即在病变部位局部取穴之意。腰背部肌筋膜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范畴,且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内皆痛”,因此对于腰背部MPS选足太阳膀胱经穴治疗。选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除了应用其近部取穴的原理之外,还因肝主筋,脾主肌,故选用脾俞、肝俞治疗肌病与筋病;而肾俞有温肾阳、祛寒湿之功效;委中、昆仑为足太阳经远道取穴。

      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通过督脉之别联系两者。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为“一身之巨阳”,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针灸夹脊穴时能起到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夹脊穴、足太阳经穴及触发点针刺治疗MPS是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仿,而且可以避免利多卡因的一些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秉文腰背痛[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5-195

      [2]Simons D G, Travell J G, Simons L 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2nd ed Baltimore: Williams&Wikins, USA, 1999:11-235 

      [3]Travell J G, Simons D G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the trigger point manual[M] 2nd ed Baltimore: Williams&Wikins, USA, 1983:50-230 

      [4]Chu J, Schwartz I The muscle twitch in myofascial pain relief:effects of acupuncture and other needling methods[J] Electromyogr Clin Neurophysiol,2002, 42(5):307

      [5]Hong C Z, Simons D G Pathophysiologic and electrophysiologic mechanisms of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J]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8,79(7):863

      [6]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第3版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80

    ↑上一篇:双柱固定重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下一篇:椎弓根钉加自体骨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