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骨外科学》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582次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椎节不稳、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以致血管狭窄、扭曲而造成以椎—基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病症[1] 。笔者自2010年~2012年采用针灸结合牵引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95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3~59岁,平均36.8岁;病程15 d~10个月。其中颈椎退行性变23例,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退行性变者25例。对照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25~61岁,平均37.5岁;病程21 d~11个月。其中颈椎退行性变22例,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退行性变者25例。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均有眩晕,颈部旋转和后伸时诱发,体位改变时症状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晕倒,也可伴有头痛、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患者全部经辅助检查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可能,经颅彩色多普勒证实为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照片或颈椎 CT、MRI检查提示颈椎前后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颈椎间盘突出或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其中一侧相对狭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选用华佗牌30号1寸不锈钢毫针,直刺C4~C7 夹脊穴0.5~0.8寸,两侧各4穴,捻转得气后在针柄上加艾炷,自艾柱下方点燃行温针灸,每穴连灸2炷,针身与皮肤之间垫薄纸片防止艾柱灼伤皮肤,1次/d。针灸完毕后采用KLW-牵引康复床作牵引治疗,患者端坐,吊带前后置于患者下颌部与后枕部,固定好,牵引力重量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体质决定,以5~8 kg 为宜,每次牵引15 min,1次/d。对照组给予晕可平颗粒冲服, 10 g/次,3次/d。两组均以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半年内复发者,再继续前法治疗仍有效者;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者;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一般认为,慢性劳损、局部受凉以及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突出为主要致病因素[2] 。当钩椎关节骨质增生致横突孔变窄,或存在半脱位时,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或椎动脉直接受压致管腔狭窄乃至闭塞,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减少而造成眩晕等症。颈段夹脊穴为颈部奇穴,采用温针治疗直达病所,可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从而消除颈椎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和水肿,改善椎动脉的供血,使脑脉得以气血充养,眩晕得以改善。牵引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段,作用在于:①松弛颈部肌肉,缓解痉挛;②通过牵引增宽椎间隙,增大椎间孔,缓解血管神经的受压和刺激,减轻水肿;③恢复颈椎正常排列。晕可平颗粒的主要成分为代赭石、夏枯草、法半夏、车前草等,具有潜阳镇肝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内耳眩晕症,头晕,目眩症。本观察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晕可平颗粒组。总之,针灸结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相辅相成,操作简便易行,治愈率高,疗效显著,不失为此类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范围民.骨科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80.

    [2] 高 峰.齐刺法配合艾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2):34.

    [收稿日期:2013-05-30 编校:苏建东]

    ↑上一篇:骨盆骨折骶尾部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下一篇:前瞻性护理在骨科长期卧床患者预防便秘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