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腹股沟单蒂分叶薄皮瓣修复多指皮肤套脱伤
发表时间:2010-05-28 浏览次数:570次
作者:沙德峰 李崇杰 姚阳 作者单位: 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辽宁 沈阳 110024
【关键词】 手指 套状撕脱伤 皮瓣 髂腹股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16卷第2期 J Regional Anat & Operative Surg,2007,Vol.16,No.2 多指套状撕脱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也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临床修复的方法很多,但各种方法均有其优点和不足。我院2002年12月至2006年7月应用髂腹股沟单蒂分叶薄皮瓣对15例多指皮肤套脱伤患者进行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7~56岁 ,平均28岁。机器绞伤8例,轧面机碾压伤5例,车祸碾压伤2例。2指撕脱伤7例,3指撕脱伤8例。皮瓣面积最小为8 cm×14 cm,最大为11 cm×17 cm。
1.2 手术方法
1.2.1 皮瓣设计 在同侧下腹部设计以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为轴心血管的皮瓣, 根据伤指数目及皮肤缺损范围, 按血管轴线方向设计皮瓣,皮瓣共用一个蒂,远端分为两叶或三叶。
1.2.2 手术步骤 创面彻底清创,修整末节指骨残端, 为防止屈曲挛缩,可纵行穿入克氏针固定手指于伸直位, 按腹部设计的皮瓣轮廓于髂腹股沟处切开皮瓣三边皮肤(蒂部不切开),在深筋膜浅面掀起, 使皮瓣内含有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 将皮瓣远端1/2成坡形修剪成带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 其蒂部缝合成管状,如为2指损伤, 则皮瓣远端分开成2叶,分别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为轴心血管;如为3指损伤, 则可将旋髂浅动脉或腹壁浅动脉所营养的任意一侧皮瓣远端再剪开成2叶,再分别将其缝合成管状, 将伤指分别套于其中, 注意避免皮管旋转或受压 ,术后从皮瓣远端至近端逐渐加压缝合包扎,以利患指与皮瓣相贴。供区可直接缝合,如超过14 cm ,则可采用中厚皮片植皮覆盖。术后14~21 d断蒂,断蒂前应先做皮管阻断训练,如首次手术时未完全分指,断蒂同时可再次分指。
2 结果
本组15例皮瓣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好,质地柔软,无瘢痕挛缩,患指可外展、内收,掌指关节屈曲可达50~80度,近侧指间关节屈曲可达40~70度,远侧指间关节屈曲可达30~50度,伤指能与拇指对掌,触觉均已恢复,痛、温觉恢复差。
3 讨论
多手指套状撕脱伤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可采用腹部皮下埋藏或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但缺点是外形臃肿,功能差[1]。1999年李秋实等[2]应用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蒋纯志等[3]用带血管蒂的脐旁皮瓣修复手部套脱伤获得成功,皮瓣的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修复后手外形美观,不臃肿。马显杰等[4]用下腹部双叶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撕脱伤也获得成功。这说明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对修复手部或手指软组织缺损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于超薄皮瓣,袁相斌等[5]认为只要皮瓣真皮下毛细血管网保存完整,并保证其内有血液流动即可保证皮瓣的成活。我们认为本皮瓣为分叶皮瓣,供血动脉为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故设计皮瓣时应按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的走行来设计,切取皮瓣后, 前端分开成2叶,分别以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为轴心血管,如为三指损伤,应将其中一叶皮瓣设计大一些,再剪开分成两叶,剪开时应按长宽比1.5∶1的比例剪开, 不能大于这一比例, 否则容易引起皮瓣坏死, 这样不能达到完全分指, 于断蒂时再将残余部分分开。因此该皮瓣适用于2指或3指的皮肤套脱伤,或单独掌侧或背侧的皮肤缺损。其优点在于:①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由于剔除了大部分皮下脂肪故减少了营养的损耗,降低了皮瓣的组织代谢,提高了皮瓣的成活率。②有利于手指创面和薄皮瓣的贴附,断蒂后可早期开始功能训练。③该皮瓣血管恒定,变异小,切取方法简便。④在修复2指或3指套脱伤时,可一次性完成分指术。但值得一提的是该皮瓣对手指的痛、温觉不能很好的恢复,可以考虑第二期神经植入,促进感觉恢复。
【参考文献】
[1] 王英博,莫忆南,梁晓旭,等. 超大腹部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撕脱伤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4):282.
[2] 李秋实,冯承臣,陈沂民,等. 腹部双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脱套伤[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13(6):335-336.
[3] 蒋纯志,范启申,管 磊,等. 带血管网的脐旁皮瓣治疗手部皮肤脱套伤[J]. 中华手外科杂志,1995,11(2):118.
[4] 马显杰,鲁开化,艾玉峰,等. 下腹部双叶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部撕脱伤中的应用[J]. 中华手外科杂志,1995,11(2):116-118.
[5] 袁相斌,林子豪,陈卫平,等.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华整形烧伤杂志,1993,9(6):4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