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25 浏览次数:646次
作者:王民亮 作者单位: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 包头 104030
【摘要】目的研究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的新方法。方法:以内踝前缘至股骨内上髁连线为轴线,根据受区大小、开关及部位设计皮瓣,修复感觉接近正常。结果:所有6例皮瓣均完全成活,术区外形和功能均较满意。结论: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可靠的血液供应,操作简便,为下肢皮肤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关键词】 隐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 皮肤缺损 下肢修复
笔者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皮肤缺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30岁。病因:交通伤4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部位:胫前中下段3例,踝部2例,足部1例。皮瓣面积最大10 cm×6 cm,最小4 cm×4 cm,蒂最长8 cm,最短3 cm。
1. 2 应用解剖 隐神经在小腿一直位于皮下组织中,与膝降动脉的分支隐动脉伴行。隐动脉直到小腿中上13交界处一直位于隐神经前方,以后变细。围绕隐神经形成血管丛。隐神经营养血管与胫后动脉有27个吻合支,最低的吻合支在内踝上3~5 cm处[1]。以上动脉常有1~2条伴行静脉。
1. 3 手术方法 伸膝位,以股骨内上髁后缘至内踝前缘连线为轴线,以内踝上5 cm为旋转点,此点至受区近缘的距离为蒂的长度,根据受区大小在该中轴线上于小腿下23段上任意设计皮瓣,以隐神经为轴心线。为防止窄小压迫蒂部,在蒂部保留倒三角形皮肤。先切取皮瓣远端,显露大隐静脉、隐神经及隐动脉,将隐神经锐性切断,将大隐静脉及隐动脉分别结扎,不必游离血管和神经。再切开皮瓣周缘,从深筋膜下逆行掀坡皮瓣,形成含大隐静脉、隐神经及隐动脉及2~4 cm宽筋膜组织的皮瓣蒂。松开止血带,观察血运,如血运良好,即可直接进行覆盖创面。皮瓣覆盖后放闭式冲洗管,防止皮瓣下积血积液。
2 结果
6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外形和功能较满意。
3 讨论
3. 1 皮瓣移植是修复创伤组织缺损最有效的方法。至于小腿内侧部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等破坏胫前胫后重要动脉的皮瓣已慎用了,而带皮支血管蒂的皮瓣移位术在临床上得到高度重视。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成活基础的新型皮瓣称之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皮神经有伴行血管,在营养神经的同时,发出许多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据此以皮神经为标志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得以形成。
3. 2 皮瓣的静脉回流主要通过大隐静脉和穿支伴行静脉回流入深静脉网,在蒂部则为侧支绕瓣逆流。我们的经验在切取皮瓣时应尽可能将大隐静脉包含于蒂内,在深筋膜下游离皮瓣,并注意保护隐神经与大隐静脉之间筋膜的完整性,以利于静脉回流,避免皮瓣肿胀。皮瓣较小时可经皮下隧道转至受区,如皮瓣面积大,则果断切开旋转点到受区的皮肤,缩短操作时间,避免皮瓣组织在隧道中反复挤压受损,影响血运。皮瓣的旋转点以下不超过内踝上5 cm以远较为安全,本组6例均在内踝上6~7 cm[2]。
3. 3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在于:(1)不牺牲肢体主要动脉,不影响血供,因血供介于轴型和随意型皮瓣之间,皮瓣的长宽比例限制较小。(2)隐神经解剖恒定、表浅,手术简单,便于临床推广。(3)若将隐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则可恢复受区感觉功能[3]。
【参考文献】
[1]钟世镇,徐永清.皮神经营养血液皮瓣解剖基础及命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9,22(1)3739.
[2]苏云星,宋洁富,郝迎春.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1)27.
[3]马宝通,张铁良,舒衡生.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2,6(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