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甲亢性舞蹈症

    发表时间:2012-02-17  浏览次数:765次

      作者:丁则昱,崔丽英  作者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甲亢性舞蹈症

      甲亢性舞蹈症(HTC)是少见的疾病,最早于1893年William Gower在神经病学教科书中的描述。19世纪70年代后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使甲亢的诊断更加敏感,HTC的报道也相应增多;目前国内仅有2篇相关报道[1,2]。我院2001~2006年间诊断并成功治疗了4例。为增加临床医师对HTC的认识,现对近30年有关HTC的报道进行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

      从1970年至今,能检索到的HTC患者大概有30例,由此推断该病的发病率极低,然而也不除外对该病缺乏认识而影响诊断率。现将检索到全文的19例[1-17]患者及我院诊断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1),发现HTC发病人群无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发病涉及白人、黑人及黄种人,统计显示HTC多见于女性,男∶女为4∶19;发病年龄14~78岁,平均(31.6±17.8)岁。

      2 发病机制

      根据影像学研究没有发现HTC患者脑部结构和代谢异常,故推测HTC是脑组织局部代谢的异常,这种改变可能较轻,不能被影像学检查探测到。舞蹈症常见于基底节或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系统的病变。甲状腺功能持续性异常,可能造成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使舞蹈症持续存在[14];另外,脑部损伤也容易出现舞蹈症。故轻或中度的甲亢即可以引起有脑损伤史(癫疒间持续状态后脑病[11]、脑外伤[9]和围产期损伤[18])的患者发生舞蹈症。综上推测,甲状腺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基底节区多巴胺系统代谢异常,引起舞蹈症;如果已经有脑损害,则舞蹈症更容易出现;长期甲状腺素的作用下,可以使代谢异常转变为永久损害,使舞蹈症持续存在。

      甲亢导致舞蹈症的机制主要有2个学说,(1)多巴胺受体增敏机制:1972年Klawans等[19]报道甲亢组大鼠对阿朴吗啡(多巴胺能激动剂)刺激更加敏感,同时脑脊液中高香草酸(HVA)浓度减低。作为多巴胺的代谢产物,脑脊液中HVA的浓度减低反映了多巴胺消耗减少,说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增加。(2)免疫机制: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排除免疫机制导致舞蹈症的发生。1981年以来的报道中有许多HTC患者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呈阳性,HTC可能与甲状腺的自身抗体间有某种相关性。桥本脑病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血浆和脑脊液中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增加,对糖皮质激素有很好的反应性。有报道[20]桥本脑病可合并舞蹈症,可能二者存在某些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然而,免疫机制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提供切实的证据。

      3 临床表现

      3.1 舞蹈动作

      HTC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舞蹈症无不同之处,轻者或起初时可仅表现为手指关节的捏动样不自主运动、眨眼、张口、扮鬼脸等;典型者或症状加重后可表现为头颈部、肩肘膝关节及肢体舞蹈样动作;也可表现为躯干扭转。舌和咽喉肌不自主运动时可引起言语及吞咽困难。患者在意识清晰、静止、运动及特殊姿势时均有舞蹈动作,情绪不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

      顽固性呃逆和偏身投掷动作是HTC的特殊表现。新加坡Loh等[4]报道了1例男性40岁以顽固性呃逆为主诉就诊的华人。查体无明显舞蹈动作,仅有1~2 Hz的发作性躯干肌痉挛。胸腹、纵隔及呼吸均正常。经除外癫疒间及其他原因所致舞蹈症后,诊断考虑为HTC。予甲亢治疗2~3周后不自主运动消失。伴有偏身投掷表现的1位南斯拉夫患者[5],41岁发病,表现为突发的肢体舞蹈动作,同时双侧偏身投掷动作;甲亢控制后症状完全消失。

      3.2 甲亢症状

      HTC患者均有明显的甲亢症状,表现为怕热多汗、消瘦、烦躁、易怒、手颤、心悸。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对称性甲状腺肿大,部分患者有突眼表现。多数患者在出现舞蹈动作前均已有甲亢症状,距出现舞蹈动作的时间不一,统计显示2 d~7年,一般1~2周。Ahronheim[9]报道1例HTC(女性,72岁)患者,有脑外伤史,甲状腺功能检查三碘甲腺原氨酸(T3)水平增高,临床仅有窦性心动过速。

      4 实验室检查

      4.1 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

      所有的患者在出现舞蹈症状时,甲状腺功能检查均有明显异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常为正常值上限的3~4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减低,多低于0.100 U,有时甚至检测不到。但是一些因某种原因而致局部脑组织受损的患者,出现舞蹈症时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为轻中度异常。如前述72岁有脑外伤史的患者,发病时 T3增高,而甲状腺素(T4)正常[9]。

      自1981年起报道中有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记录的9例患者中,7例阳性,2例阴性(表1)。由此推测HTC可能与甲状腺自身抗体相关,还需更多相关研究揭示二者的关系。

      4.2 影像学检查

      有头颅CT、MRI及SPECT检查记录的HTC患者均未发现异常,故影像学检查对诊断HTC似乎没有多大帮助。

      4.3 血生化检测

      本组资料中血生化检测主要是用于鉴别诊断,检查结果均为正常。其中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检测用于与小舞蹈症鉴别;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类风湿因子(RF)等免疫指标检测用于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清铜蓝蛋白检测除外肝豆状核变性;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检测可以帮助鉴别其他代谢性疾病;血涂片检查用来鉴别棘红细胞增多症。

      5 诊断

      确立HTC诊断首先要有舞蹈症合并甲亢症状,其次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舞蹈症的疾病,包括小舞蹈症、SLE、肝豆状核变性、棘红细胞增多症、Huntington病、肝性脑病、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等。舞蹈症与甲亢症状有明显相关性,HTC患者在发病前多有甲亢治疗欠佳的情况,发病时甲状腺功能明显异常。随着对甲亢的治疗,甲状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舞蹈症状也逐渐消失。而当甲亢控制不佳时,舞蹈症还会反复出现[4,5,17]。

      6 治疗和预后

      甲亢治疗对舞蹈症的控制具有关键作用,可采用抗甲状腺药物、131I治疗和甲状腺切除术,3种疗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独予甲亢治疗即可使舞蹈症消失[4],多数报道中同时还予以对症治疗。多巴胺拮抗剂(氟哌啶醇)和氯硝西泮效果良好,甲亢治疗好转后可以逐渐减量并停用,对复发病例按原治疗方案仍然有效。

      多数病例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甲亢后,给予正规甲亢治疗,舞蹈症状在1~2个月内会消失。轻者治疗2周后症状即消失,少数患者持续不缓解(表1)。对于发病年龄小、甲亢持续时间长的患者,症状缓解需要更长时间。1例30年甲亢病史的比利时患者,虽然经甲亢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但舞蹈症状无明显缓解,需长期服药控制[14];1例15岁的女患者,甲亢4年并控制稳定,舞蹈症状持续存在[7];也有甲亢7年病史的患者经甲亢治疗后舞蹈症状完全缓解[8]。故考虑舞蹈症持续存在与其发病年龄小有关。我院诊断的2例HCT患者年龄小,舞蹈症状也持续存在。因此,HCT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避免舞蹈症持续存在有重要意义,对于年龄小的患者应特别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王乃尊,刘红. 蛇志, 1999,11:70.

      [2]袁佩芳,吴祖舜,王兴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89,2:187.

      [3]Isaacs JD, Rakshi J, Baker R, et al. Mov Disord, 2005,20:1656.

      [4]Loh LM, Hum AY, Teoh HL, et al.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05,11:117.

      [5]Ristic AJ, Svetel M, Dragasevic N, et al. Mov Disord, 2004,19:982.

      [6]Nagaoka T, Matsushita S, Nagai Y, et al. Lancet, 1998,351:1326.

      [7]Yen DJ, Shan DE, Lu SR. Mov Disord, 1998,13:361.

      [8]Baba M, Terada A, Hishida R, et al.Intern Med, 1992,31:1144.

      [9]Ahronheim JC. J Am Geriatr Soc, 1988,36:242.

      [10]Clements MR, Hamilton DV, Siklos P. J R Soc Med, 1981,74:459.

      [11]Fischbeck KH, Layzer RB.Ann Neurol, 1979,6:453.

      [12]van Uitert RL, Russakoff LM. Am J Psychiatry, 1979,136:1208.

      [13]Marks P, Anderson J, Vincent R. Postgrad Med J, 1979,55:830.

      [14]Delwaide PJ, Schoenen J.Acta Neurol Scand, 1978,58:309.

      [15]Dhar SK, Nair CP. Ann Intern Med, 1974,80:426.

      [16]Fidler SM, O’Rourke RA, Buchsbaum HW. Neurology, 1971,21:55.

      [17]Heffron WA, Appenzeller O. Trans Am Neurol Assoc, 1970,95:187.

      [18]Clements MR, Hamilton DV, Siklos P. J R Soc Med, 1981,74:777.

      [19]Klawans HL Jr, Shenker DM. J Neural Transm, 1972,33:73.

      [20]Taurin G, Golfier V, Pinel JF, et al. Mov Disord, 2002,17:1091.

    ↑上一篇: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对缺血性脑损伤及其神经元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下一篇:司法精神医学鉴定94例性受害案例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