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02-23  浏览次数:883次

      作者:杨永新   作者单位:恩施州优抚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作用。方法:将57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9例采用利培酮加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28例单纯用利培酮治疗,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疾病严重程度(CGISI)、疗效总评(CGIG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3.4%和96.7%,对照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9.3%和85.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疗效好。

      【关键词】 器质性精神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精神科;治疗学

      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psychosis)是指各种脑器质性精神病、躯体疾病和中毒引起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脑功能损害时所致的精神障碍。Beck发现认知因素对人们的意识和情绪都有重要作用,患者的错误观念或不正确认知过程,常导致意识障碍、幻觉、错觉、妄想、焦虑和抑郁[1]。为探讨认知行为对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作用,临床实践中,我们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认知行为治疗,取得了显著收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院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患者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31岁~55岁,平均年龄(44.27±11.08)岁;平均病程(2.04±0.54)个月。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第3版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均>30分。其中,烧伤4例,尿毒症3例,肾炎2例,病毒性肝炎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例,脑外伤16例,脑肿瘤3例,脑卒中8例,病毒性脑炎2例,癫痫3例,其他4例。精神症状有:意识障碍21例,错觉17例,焦虑48例,抑郁51例,兴奋26例,失眠37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对照组2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总病程、病因、精神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利培酮治疗,利培酮起始剂量0.5 mg/d,每3天加0.5 mg,逐渐加量至2 mg/d~3 mg/d,最大剂量6 mg/d,平均剂量(3.4±1.3)mg/d;睡眠障碍者可合并小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实验组增加认知行为治疗,4次/周,2 h~3 h/次,由专业医师进行治疗。包括耐心倾听患者各种不适体诉,帮助患者分析自己对环境和自身的认识,让患者明白自己的认知模式存在问题,从而矫正自身的错误认知—错误的理解、错误的评价及信念(如对躯体不适的错误认知);督促患者练习更换及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态度;帮助患者制订一个日常生活工作表,督促患者一步一步完成指定的任务,以提高和激发患者的兴趣,循序渐进使患者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改变生活态度。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4]及疾病严重程度(CGISI)[5]、疗效总评(CGIGI)[6],在治疗第2周、第4周、第6周末各评定1次。同时在入组前及治疗结束时各检查1次血、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

      1.3 疗效评定

      按BPRS减分率[7],减分率≥90%为痊愈,60%~89%为显著进步,30%~59%为进步,<30%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BPRS、CGI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量表评分比较(略)注:研究组治疗2周、4周后和6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

      t=13.24,t=14.69,t=18.58,P均<0.05;对照组治疗2周、4周和6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t=8.16,t=9.08,t=11.54,P均<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27,χ2=4.03,P均>0.05;□χ2=8.67,P均<0.05。

      由表1所见,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BPR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第2周后,两组BPRS总分、CGISI、CGIGI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两组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周前,BPRS总分、CGISI、CGIG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第6周后,研究组BPRS总分、CGISI、CGIGI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

      2.2 精神症状变化

      治疗8周后,两组意识障碍、幻觉、错觉、兴奋症状全部消失;其他精神症状变化见表2。表2 两组精神症状变化比较(略)

      2.3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症状的疗效 见表3。表3 两组疗效比较例(略)

      3 讨论

      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概念紊乱、紧张、敌意、幻觉、不合作、异常的思维内容、缺乏自知力,尤以认知损害明显,疑病观念强烈,情感脆弱、波动性大,往往不能很好表达思维和发泄情绪。利培酮对这些症状尤其精神病性症状有明显改善,从而达到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有效的治疗作用,且未发现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有明显毒副作用,也未发现明显锥体外系反应,常可用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治疗[8],认知行为治疗可减轻抑郁情绪、改善认知和行为障碍,让患者一步一步完成指定的任务,证明自己有能力做事情,从而转变消极悲观态度,减少不良精神症状的复发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中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疗效显著,与郭克锋等[9]和傅宏[10]报道基本相同。我们认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效果更好,且疗效持久,复发率低。因而药物加认知行为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期和维持期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但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病患者处于幻觉和妄想状态下还不适用,此外,本研究也存在所选资料例数太少、随访期较短等局限,对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大面积观察和长久疗效观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Beck AT.Cognitive therap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2004:105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49.

      [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4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1.

      [4]吴文源.临床疗效总评量表[S].上海精神医学,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1990,2:70.

      [5]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5.

      [6]文伟,成良成.精神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评定方法和标准[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2,14(2):56.

      [7]郭克锋,王秉康.认知与行为疗法在疑病性神经症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542855.

      [8]傅宏.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6:7681.

    ↑上一篇:缺氧后肌阵挛的诊断和治疗
    ↓下一篇:伽玛刀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