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近期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2-03-15  浏览次数:656次

      作者:刘扣琴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 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0.1 g,每晚1次,连用14 d;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0~14 d。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27/40),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ND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关键词】 依达拉奉,脑梗塞,急性病

      急性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环和神经保护等,其中神经保护治疗是临床神经病学的一次变革,而自由基清除剂是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研究的热点,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被证实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我科自2007年9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研制)治疗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入院时病程12~72 h,平均37 h,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且符合以下标准:(1)首次发病或以往发病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昏迷或抽搐。(2)无出血史或出血倾向。(3)无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等。80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9岁;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2.8岁。2组患者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病评分、既往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针0.4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0.1 g,每晚1次,连用14 d;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0~14 d。2组均根据病情对伴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予以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2组患者均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5 治疗结果

      1.5.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组在治疗后ND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组在治疗前ND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DS评分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1.5.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90%(36/4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27/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临床疗效见表2。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微血管微血栓形成和其他机制所致,一旦形成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抓住治疗的再灌注时间窗和抢救功能已受损但尚存活的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包括脑微血管)中的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而导致细胞膜损伤、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2]。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它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过氧化反应,减轻脑内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脑水肿,也能防止有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中间体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细胞损害[3],可抑制缺血周边部位和缺血再灌注部位的自由基的增加,还可抑制脑内白三烯的合成;对梗死周边区血流量减少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4]。依达拉奉不仅分子量小,且具有亲脂基团,故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静脉注射可直达缺血半暗带,阻止梗死的进展。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溶解或出血时间,因此不会增加出血风险[5]。本研究虽未做统计,但在本研究中未发生出血的并发症验证了这一点。E iichi[6]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表明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治疗中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本资料治疗结果显示,虽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9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67.5%(27/40)(P<0.05),说明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不良反应较少,故其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3117

      [2] 吴海琴,张桂莲,徐 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关系的初步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3(5):470.

      [3] 狄 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1(3):184186.

      [4] Tanaka M .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as a neuroprotective agent[J].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2,119(5):301308.

      [5] 秦延昆,谢海洋.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218219.

      [6] Eiichi O. Effect of a n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s edaravone(MCI-186) 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J]. Cerebrovase Dis,2003,15(3):222229

    ↑上一篇: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下一篇: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83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