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23  浏览次数:644次

      作者:楚海波,贺军胜,李明,李振  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医院 郑州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9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 4周后3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48%、81.82%和98.21%。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组与西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西医,中医;针刺

      1 观察对象

      所选病例均来自郑州市中医院200703~200903神经内科门诊、针灸科门诊及脑病科住院病人,选择其中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依据第5版神经病学教材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1)年龄16~75岁;(2)病程15d内;(3)符合诊断标准;(4)签订知情同意书。

      2.3 病例排除标准 (2)年龄16岁以下,75岁以上;(2)病程超过15d;(3)有严重的全身疾患,影响治疗方案实施者;(4)排除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肿瘤、外伤、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3 试验方法

      3.1 分组及样本数 纳入150例,按20%比例可能发生脱落或丢失,实际纳入病例为180例,全部病例来自本院神经内科门诊、针灸科门诊及脑病科住院病人。所有纳入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各60例,各组间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程度(治疗前H-B分级平均值)、病程长短,经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3.2 治疗方法

      3.2.1 中医组治疗方法:中药以荆防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12g,防风12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15g,白芍12g,白附子6g,白僵蚕9g,全蝎3g。以风寒为主者加藳本12g,细辛3g;以风热为主者加菊花15g,柴胡15g;以风痰为主者加天麻15g,半夏12g;以风湿为主者加秦艽12g,羌活12g;偏重血瘀者加丹参15g,红花6g;有肝郁者加郁金15g,枳壳20g。用法:1剂/d,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共4周。

      针刺选穴:地仓、颊车、太阳、阳白、四白、翳风、下关,均取患侧,合谷、风池、太冲取双侧。针刺方法:发病7d内者选穴以远端为主,如合谷、太冲、风池取双侧;7d以后选地仓、颊车、太阳、阳白、四白、翳风、下关,均取患侧,以面部取穴为主,加针合谷、风池、太冲取双侧。选32号l~1.5寸的不锈钢毫针,快速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行针1次/10min,配合TDP理疗30min。每周针刺5d,休息2d,共4周。

      3.2.2 西医组治疗方法:维生素B1 l00 mg, 维生素B12 0.5mg,肌内注射,1次/d,2周后改用维生素B1 片20 mg,维生素B12 0.5mg,3次/d口服,共4周。强的松30 mg/次,1次/d,晨服,共3d;然后15 mg/次,1次/d,晨服,共3d;再减为5 mg/次,1次/d,晨服,共3d。阿昔洛韦0.2g/次,5次/d,口服,共7d。地巴唑10mg/次,2次/d, 口服,共4周。

      3.2.3 中西医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前2组。

      3.3 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简称H-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分级标准详见表1。表1 House-Brachmann分级量表分级程度特点Ⅰ正常面神经支配区域内功能正常Ⅱ轻度功能障碍总体:可见轻度的功能障碍或连带运动。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运动功能良好,②眼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闭合,③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Ⅲ中度功能障碍总体: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区别,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

      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①前额轻到中度运动,②眼用力可完全闭合,③口角有轻度的下垂。Ⅳ重度功能障碍总体:有明显可见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 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Ⅴ重度损害总体:仅有轻微可见的运动。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 ①前额无运动,②眼完全不能闭合,③口角轻度的运动。Ⅵ完全麻痹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

      首次评分在接诊开始,以后评分进行1次/周,每次评分均有同一医师完成。参照H-B分级评分,每级评定一分,完全麻痹评6分,正常评1分。治疗效果评定如下:(1)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分级Ⅰ级。(2)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Ⅱ级。(3)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Ⅲ级。(4)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

      3.4 统计方法 统计要求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等级资料用Radit检验,组间采用方差分析方法。 表1 各组总有效率比较表2 各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变化表3 各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变化注:疗程结束第4周3组评分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和西医组比较※P>0.05; 中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P<0.05;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比较◆P<0.05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共纳入病例180例,每组60例。中医组2例病人未能坚持服用中药;西医组3例病人中途要求针灸治疗,2例治疗中断转外院治疗,1例去外地工作;中西医组1例未能坚持服用中药,3例中途放弃针灸治疗。以上原因致使病例脱失11例。脱失病例各组间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无显著性差异。

      实际纳入169例病人,各组间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均做方差齐性检验和χ2检验,均衡性良好,无显著性差异。

      4.2 疗效观察 见表1、2、3。3组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3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西医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面神经水肿,炎症或轴突不同程度的变性。其神经变性在发病3d内产生,1周达高峰,2周完成1]。依据此病理基础,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功能恢复[2]。中医认为: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风邪而诱发,夹杂寒、热、痰、瘀等特点。用荆防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以养血活血,祛风通络,兼以化痰。

      3组在治疗前后1周时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治疗时间段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第2周才开始好转,也就是说从就诊到治疗有效需要14d,加上平均从发病到就诊5d时间,该病平均开始恢复时间为发病后的第19天左右。3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48%、81.82%和98.2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西医、中西医治疗面神经麻痹都有效,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中医组与西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其他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其中以中西医结合组效果最好,分别优于中医组、西医组。因此,中西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稻村博雄.Electroneurography (ENoG) どこ侧定手技予后诊断的愈义[J].FialN Res Jpn,1997,17 (1):1618.

      [2] 范郁山,姚春.温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4(12):44

    ↑上一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分析
    ↓下一篇:奥拉西坦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