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外科学其他》

    超声诊断下肢肌层包虫病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1030次

    包虫病又称囊性棘球蚴病,此病是细粒棘球蚴绦虫中绦期幼虫感染导致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该病主要流行于西北广大牧区,特别是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严重危害当地人畜健康[1]。现总结1例超声诊断下肢肌层包虫病的体会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患者,女,55岁,平素体健,因右下肢进行性肿胀6个月余前来就诊。自诉半年前,发现右下肢腘窝处有一小包块,近期包块明显长大,曾被院诊断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查体:右下肢从腘窝到踝上明显可见肿胀,双下肢腿围不对称,可扪及一20 cm×12 cm大小不规则肿物,质较韧,边界清,无明显压痛。超声所见:自右侧腘窝下方至踝上3.4 cm肌层之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椭圆形区,紧密排列,壁略厚约0.35 cm,界清晰,内透声尚可,后方效应增强。详见图1。

    图1下肢肌层包虫病超声

    测最大者大小约2.4 cm×1.9 cm,部分病灶内可见细小分隔。CDFI于病灶内和病灶壁上未见血流信号。同时运用彩色多普勒技术发现患者腘静脉血流信号显示正常,胫后静脉因明显受压导致局部段显示欠清晰,超声提示:右下肢肌层多发囊性灶,考虑包虫病。建议手术治疗。询问病史,患者好养狗,又因新疆为包虫病的高发地区。后行包虫实验室检查示包虫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阳性。CT检查病灶示:右下肢肌层内见多个形态多为类圆形、椭圆形病灶,其内密度均匀,CT值约20 HU,边缘大多光滑锐利,囊壁厚度0.3~0.5 mm。增强扫描后无强化。病程长的踝上方处包虫囊肿外壁较厚,囊液混浊,密度增高,手术证实为包虫病。病理结果为右下肢肌层及纤维结缔组织囊壁样结构,囊内壁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显示炎性反应,可确诊为下肢肌层包虫病。

     

    2讨论

    成虫寄生于犬等食肉动物,只有幼虫期,即棘球蚴寄生人体。寄生的好发部位肝(70%)、肺(25%)、肠系膜、网膜(10%)、肌肉及皮下(0.5%)[2]。由于发生在肌层内的文献报道甚少[3-4],从而导致基层医生对此病认识不清。此例也曾在基层医院误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是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做出明确鉴别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误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包虫病的诊断,尤其可依据无感染包虫超声声像图特征:囊壁较厚,光滑规整,多囊时内部可见强回声光带分隔,在包虫蚴堆积时,可见散在的细小稍强光点闪动飘浮,但其形态则因肌肉层所受肌纤维和骨骼、皮肤的影响,扩张受限,皮下肌肉包虫多为卵圆、椭圆形而非圆形,包虫因外壁内囊分离,双层壁显示较为清晰,这也是包虫病和一般囊肿的重要区别依据点[4]。

     

    3参考文献

    [1]温浩,徐明谦.实用包虫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4.

    [2]李雍龙,管晓虹.人体寄生虫学[M].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3-125.

    [3]李强,葛箭.臀部包虫1例[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7):485.

    [4]周萍,米和伟,周晓舟.超声诊断浅表组织包虫的探讨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7,16(3):144.

    ↑上一篇:点阵激光治疗面颈部浅表性瘢痕疗效观察
    ↓下一篇:胆囊切除术与保胆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比较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