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肺弥漫性改变伴急性呼吸衰竭3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4  浏览次数:660次

    肺弥漫性改变伴急性呼吸衰竭32例临床分析作者:叶青 李青 张艳平 【关键词】  呼吸衰竭 本文总结近5年来32例肺弥漫性改变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用解放军第208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病人32例肺弥漫性改变伴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9.8岁。明确诊断为重症肺炎8例,肺泡癌5例,肺水肿2例,真菌性肺炎2例,重症结核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血管炎2例,间质性肺炎1例,BOOP1例,未明原因者6例。1.2 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 以动脉血氧分压(PaO 2 )低于8.0kPa,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正常或低于正常时为Ⅰ型呼吸衰竭。PaO 2 小于8.0kPa,PaCO 2 ≥6.6kPa时为Ⅱ型呼吸衰竭。本文肺弥漫性改变指累及肺总面积50%以上,胸片影像学改变表现为网格状、点片状、絮状及大片状浸润阴影。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给予高浓度吸氧,在治疗原发病及支持疗法基础上应用大剂量激素,其中9例患者建立人工气道,采用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包括压力支持通气(PSV)及同步间歇指令加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2 结果建立人工气道组5例生存,4例死亡,死亡率为44.4%;未建立人工气道组死亡16例,死亡率为69.57%。3 讨论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各种迅速发展的病变,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气体交换障碍,产生缺氧或合并二氧化碳潴留,以急性换气功能障碍所致的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肺弥漫性改变影像学累及双肺总面积达50%以上,几乎百分之百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由于肺弥漫性改变早期X线胸片可无异常或呈轻度间质改变,故容易忽视,当呼吸频率>28次/min时,要提高警惕,必要时行血气分析及肺CT检查。对于双肺肺炎的患者病情加重时应同样重视。治疗上采用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为纠正缺氧是保护重要器官和抢救成功的关键,但要注意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以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引起氧中毒。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本类患者中应用可有以下好处:(1)抗炎作用;(2)减少血管渗透性,保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3)提高细胞溶酶体作用,维护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功能;(4)缓解支气管痉挛;(5)轻组织的纤维化。故目前多主张早期大量短程应用,但副作用是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可能增加,根据本组资料病死率并未减少。但对于结缔组织病的病人在发生肺改变之时早期应用,效果肯定。

    ↑上一篇:长期机械通气老年病人呼吸机管道细菌污染的研究
    ↓下一篇: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