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神经内科》

    UBI对缺血性中风老年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近远期影响

    发表时间:2012-05-28  浏览次数:706次

      作者:周劲松  作者单位:466002 河南周口,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内科

      UBI是血液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近年来在国内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国内报道较多,已成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综合措施之一。笔者从1993年7月引进北京博达 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L—2B型光量子血治疗仪,治疗41例缺血性中风老年患者,对比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以观察此疗法对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的近远期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52~84岁,平均67.63±8.6岁。脑血栓形成19例,脑栓塞4例,TIA 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例,单纯高粘滞血症5例。

      1.2 治疗方法 41例患者均给以常规治疗(维脑路通0.4g、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与光量子血治疗。取患者静脉血200ml,给予10个生物量的紫外线照射同时充氧,照射充氧20min后再回输,隔2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做5~10次。在光量子疗法治疗前,化验血液流变学,并与治疗后1周内再次复查血液流变学。其中27例于治疗完成后第6~9个月第3次查血液流变学。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治疗前与治疗后6~9个月的结果分别进行对比,结果采用t检验。血流变检查标本均为空腹采血4ml,肝素抗凝,使用上海医科大学的XN-3型血液粘度细胞电泳仪在25℃恒温下检测。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41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周血液流变学检测表2 41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9个月血液流变学检测注:※P<0.01,0.05>△P>0.01,*P>0.05

      3 讨论

      光量子血疗法临床疗效观察,国内报道较多,对于老年人血流变学的影响报告尚不多见,缺血性中风多见于老年人,其重要的原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在老年人中明显增多,其中明显的指标之一是血液粘滞性的升高。降低老年人的血液粘滞性是减少老年人缺血性中风发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仅从光量子疗法对老年人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6~9个月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对比,以探讨此疗法对老年人血流变学的影响。

      治疗后全血粘度及还原粘度均下降,尤其是全血粘度低切,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这并不是静脉血中加入少量枸橼酸钠所致。肉眼观,刚抽出的静脉血加入枸橼酸钠0.8g,血液仍粘稠,经过光照充氧后,不但血液颜色变为鲜红,而且明显稀释易流动。曾有报告血液经光照后,患者的白细胞活性上升,嗜碱性粒细胞数量上升。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是肝素内分泌的形态物质基础,内源性游离肝素增加,必然导致血粘稠度下降。

      治疗后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明显下降,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血红细胞经光照后,细胞数量并未减少,在显微镜下并没有看到细胞碎片,而是红细胞经光照充氧后起迅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血浆稀释,氧合血红蛋白达最高饱和程度,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使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压积下降。高度氧合的血红蛋白可使组织对氧及能量的利用提高,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半年之后,这两项数值有逆向性改变,显示光照的作用随时间的延长有减弱趋势,但半年之后的数值较治疗前的数值仍有明显改善,二者的统计学分析差异仍有显著性。说明此疗法对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携氧能力有明显而持久的作用。

      治疗后血液的聚集指数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这可能因为光照后血小板生成受抑制。血小板聚集度是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血小板聚集性下降及其他血液成分的改变使全血粘度下降,可改善血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血中纤维蛋白原虽有下降,但统计学分析差异并无显著性。其他如血浆粘度下降不一致,从理论上并不能完全解释。全血粘度主要与红细胞有关,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而还原粘度是全血粘度与血液比溶之比。治疗数月之后,全血粘度低切虽有回升,可与治疗前数值仍有差别,与红细胞压积的变化是一致的。而全血粘度高切、纤维蛋白原在治疗数月后接近治疗前数值,说明RBI对某些血液成分,对某些作用环节的影响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其作用机制十分复杂,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上一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及其预测价值
    ↓下一篇: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8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