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13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杨宝珍,贾伟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银川

      【摘要】为了解我院2007年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以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对2007年我院分离的病原菌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到种,同时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007年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G+菌次之;前11个属的菌占病原菌总数的88. 6%;位居前五位的G-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3%~99. 1%。2007年度分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仍然以G-菌感染为主,G+感染次之,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位居前两位;G+菌对万古霉素、G-菌对亚胺培南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关键词】 细菌,药敏试验,下呼吸道感染;检出率

      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不断发明和广泛使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谱也在发生变化。本地区临床分离病原菌的药敏谱和耐药机制监测对掌握病原菌耐药动向、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与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病原菌耐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下呼吸道感染作为临床上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为及时了解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和耐药谱的变化,本文总结我院2007年1月-12月期间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方法

      1. 1 菌株来源

      2007年1月—12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住院或门诊病人送检下呼吸道标本(患者晨起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口腔后取深部痰,部分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取痰,盛于无菌痰杯内立即送检)3220份,分离的病原菌分纯,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结果,然后上Vitek—AMS进行鉴定。所有菌株经Vitek—AMS系统鉴定到种,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仪器及配套鉴定、药敏试卡均来自生物梅里埃公司。

      1. 2 药敏方法

      采用MIC稀释法,按CLSI(2007年)标准判断结果,鉴定试卡、药敏卡均采取ATCC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定期做鉴定、药敏检测,以确保鉴定、药敏结果的可靠性;标准菌株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2 结果

      2. 1 2007年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

      2007年度全院各科送检的3220份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的感染病原菌2345株,检出率为72. 8%,分属39个属,120个种。G+球菌387株(16. 5%),G-杆菌1652株(70. 4%),假丝酵母菌属176株(7. 5%)。前11个属的菌占病原菌总数的88. 6%(2078/2345株),见表1。表1 2007年度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略)

      387株G+球菌中葡萄球菌属178株,占46%,链球菌属167株,占43. 2%,肠球菌属42株,占10. 9%;在葡萄球菌属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8. 3%(86/178);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23. 8%(10/42),粪肠球菌35. 7%(15/42);假丝酵母菌属中白假丝酵母占63. 6%(112/176),热带假丝酵母菌23. 9%(42/176),光滑假丝酵母菌5. 1%(9/176)。

      1652株G-杆菌中,假单胞菌属占24%,在假单胞菌属铜中绿假单胞菌占93. 2%;克雷伯菌属占19. 6%,在克雷伯菌属中肺炎克雷伯菌占73. 2%,产酸克雷伯菌占24. 1%;不动杆菌属占18%,在不动杆菌属中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占82. 8%;埃希菌属占14. 4%,在埃希菌属中大肠埃希菌占99. 2%;肠杆菌属占9. 4%,在肠杆菌属中阴沟肠杆菌占78. 7%。

      2. 2 临床分离出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为临床上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由于人口老龄化、基础疾病及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尤其广谱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扰乱了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菌种、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

      我院2007年度分离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0. 4%),G+球菌次之(16. 5%),其后是假丝酵母菌属(7. 5%)。前11个属的菌占病原菌总数的88. 6%,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5],前六位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病原菌总数的55. 6%。表2 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药物敏感率(略)

      本研究发现,本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中,耐药率高的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位居前两位,这类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困难,因而日益引起临床重视。铜绿假单胞菌是住院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呼吸道最常见定植菌之一,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报道[2-3]相似,因此,非发酵菌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因素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本资料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60%的抗菌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与国内大多数文献相似[2-4],而以往认为对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现在对铜绿假单胞菌抗菌活性也越来越弱,这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较复杂有关,如产生灭活酶(AmpC酶、ESBLs和碳青酶烯酶)、外膜通透性的降低、主动外排系统[2-5]、生物膜、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以及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等,因此,临床上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张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必要时根据药敏结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本研究发现,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为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但不同的细菌其敏感性差异较大,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高于非发酵菌,亚胺培南依然最优。但是随着亚胺培南临床治疗使用的增加,必然筛选出更多耐碳青酶菌株。因此,临床也要注意亚胺培南的长期使用问题,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减少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

      总之,本院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临床医生应及时了解本地区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客观准确依据,避免抗菌药物的大量和不合理用药,避免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诱导产生多重耐药菌株,以便更加合理地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罗阳,张宇翔,李晓艳,等. 对2503例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1):1283-1285.

      [2]钟建平. 下呼吸道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36-1238.

      [3]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 医院内感染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病原学与耐药性监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1):764.

      [4]王佩芬,黄源春. 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74-1176.

      [5]罗百灵,王丽静,胡成平,等. 1995-2004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变迁[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3):182-185.

    ↑上一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SIMV+AutoFlow在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序贯通气治疗中的应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