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呼吸病学》

    肺病使用温热药小议

    发表时间:2012-04-11  浏览次数:540次

      作者:李大治 李 希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 福州 350003

      【关键词】 肺病 温热药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特点温热潮湿,依中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治则,又受西医抗生素治疗的影响,该地区治疗肺病以使用清热解毒寒凉药为主,常用“黄芩、金银花”之类,而“麻黄、桂枝”之类辛温热药则因惧其温热之性而少有人使用。然而临床上当用温热药之肺病不在少数,医者应以“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原则,不必拘泥于“三因制宜”,更不应中药西化而妄用寒凉。

      1 感 冒

      此病温热药使用甚多,凡有“恶风”者皆需配合“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药,否则达不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效果,一味辛凉只会“冰伏”邪气,表证虽除,变生咳喘。此病尤以“恶寒、身痛”为典型症状,或伴“发热、清涕”,若见上证为主,不论何季节,皆需辛温之品为主导,“荆防败毒散或三拗汤”为代表方剂加减。发热者重用柴胡,伴咽痛者酌加双花、连翘,长夏季节暑湿当令配合“香薷饮”使用,其效如鼓应桴。

      2 咳 喘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古训人尽皆知,然而时至今日,多数医者,对存在感染时仍习惯以西医的思路使用清热化痰药抗感染治疗,而忽视了辨证治疗。实际上“温化痰饮”、“甘温除热”、“煨脓长肉”等看似有反常规的治疗方法,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治疗咳喘,明确是否痰饮作祟,是辨证的一个主要内容。“吐痰稀白,胸闷纳呆,或伴浮肿,喜饮温水,饮后恶心,舌苔腻水滑”者当考虑痰饮存在,寒凉药或可起一时之效,但痰饮未化势必病情缠绵反复,故需坚持“温药和之”原则,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有时甚至需加附子以助温药化饮之力。据笔者观察,许多此类患者,虽夏月炎热,然长期服用温热药并不会出现不适。当然,痰饮化热者,酌加甘寒之品,慎用苦寒药物,以免病势冰伏不起。

      3 哮 病

      此病由“宿根”引起,每遇感触,发作哮吼,痰饮为病之根,故温化之剂在诊断“支气管哮喘”之初就当毫不犹豫地作为主要治疗药物,万不可因其存在感染,就滥用苦寒,忽视“治病求本”,当知邪热易清而痰饮难除。尤其“能夏不能冬”之阳虚甚者,更应于夏日阳气旺盛之时长期少量辅助以温阳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预防冬日发病。

      4 肺 痿

      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虚寒证者,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若按肺热治疗犹抱薪救火,寒者愈寒,虚者愈虚,自然难愈,需“甘草干姜汤”等甘温之剂,益气生津方可挽救,故临床见“长期咳吐涎沫,形寒,舌淡”为主证者,应考虑此病证,切勿犯“虚虚实实”之忌。

      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多为海洋性气候,终年潮湿,湿邪较重,北方人初来乍到,多会有自觉胸闷、疲乏、食欲不振等湿阻证候,日久则习以为常。从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并非湿邪祛除,而是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取得新的平衡。在人体正气旺盛时,此种平衡或可维持,湿邪似乎并未为患,但当正气不足,或感外邪时,湿邪的存在便是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趋下、黏滞、秽浊,当单纯使用透表、清热等药物时,风邪可解、热毒可清,但湿邪并未清除,故可致疾病缠绵不愈,并可变生他证。笔者临证视其舌苔厚腻情况配合调气、祛湿、化湿、渗湿之法,加用如“藿朴夏苓”或“麻黄、苍术”等温热药以肃其源、治其本,可获良效,这也是中医“因地治宜”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实践。

      总之,东南沿海医者受地域因素影响,可能在使用温热药治疗肺病方面存在误区。当然,温热药的使用也不可拘泥。肺喜润恶燥,长期过度使用温热药物,势必伤及阴津,故很多医家在使用温热药,尤其是长期使用治疗肺病时常配合白芍、沙参等养阴药以监制之。另外,清热之品需以“辛甘寒”者为主,慎用“苦寒之品”,以防冰伏邪气。

    ↑上一篇:老年肺部感染并发脑梗死28例
    ↓下一篇: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重叠综合征膈肌疲劳及近期肺动脉压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