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

    发表时间:2009-06-25  浏览次数:899次

    作者:赵志刚 王文皋    作者单位:253800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柴胡舒肝散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柴胡舒肝散加减;对照组给予西药。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  柴胡舒肝散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笔者2001~2007年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6例,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3 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1]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有典型的腹部灼热、胀闷、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口苦,嘈杂似饥,纳呆,碱性药物不能缓解等症状。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粗糙,并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有黄色粘液附着,可见有胆汁自幽门反流入胃,并排除占位性病变。组织学改变有比较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活检证实为慢性胃粘膜炎症性改变。

        1.2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40.1岁;病程6个月~14年。对照组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龄22~65岁,平均41.7岁;病程7个月~1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柴胡舒肝散加减治疗,药方组成:柴胡15 g、郁金20 g、枳壳15 g、陈皮15 g、白芍15 g、黄芩12 g、公英30 g、乌贼骨15 g、半夏10 g、生姜9 g、甘草9 g,随证加减。口苦重,加丹皮15 g、栀子12 g;泛酸重加煅瓦楞子30 g;腹痛重加五灵脂15 g、蒲黄15 g;恶心、呕吐重,加旋覆花(另包)15 g、代赭石(先煎)30 g。用法:1剂/d,水煎取汁500 ml,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吗丁啉片10 mg/次,3次/d,雷尼替丁0.15 g/次,2次/d,饭前30 min服。30 d为一疗程。服药时间14~65 d。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及胆汁反流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好转,胆汁反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胃镜复查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治愈14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48岁,2005年3月11日以上腹部疼痛、胀满、口苦、泛酸,反复发作8年,2 d前与家人生气后上腹疼痛加重而就诊。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胃镜示胃窦区粘膜充血水肿,胆汁反流。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乃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以舒肝利胆、和胃止痛。予柴胡舒肝散加五灵脂15 g 、蒲黄15 g、丹参15 g。3剂后胃痛减轻,但口苦较重,去上药,加丹皮15 g、栀子12 g,3剂后口苦消失,又服药21剂,症状消失。后经胃镜复查粘膜炎症消失,未见胆汁反流,至今未见复发。

        5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呕吐等范畴。《内经》云:“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本病与木气偏旺,肝胆失疏泄,肝气夹胆汁横逆犯胃,胆胃失和有关。本病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胆关系密切。肝胆互为表里,胃胆同属六腑,均以通降为顺。胆汁的生成、排泄依赖于肝的疏泄。若情志不遂或手术损伤导致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胃失和降,胆汁反流,上逆为病。治以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利胆;枳壳、郁金行气解郁,舒脾利胆;陈皮理气调中;黄芩清胆和胃;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收敛胃气,调和肝脾,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和胃降逆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多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而引起胆汁反流,进而导致胃窦部炎症。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和胃粘膜保护剂等,临床虽可改善症状,但疗效一般且容易复发。

        现代药物理论研究证实,柴胡、枳壳能促进平滑肌收缩,增强幽门括约肌紧张度,加强胃、十二指肠排空和小肠推进速度,防止十二指肠液潴留[2]。柴胡且有抗菌、抗渗出、保护胃粘膜、促进细胞再生作用。甘草能增加胃粘液合成,保护胃粘膜,减轻胆汁损害,促进溃疡愈合。本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柴胡疏肝散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的排空和小肠推进速度,恢复幽门括约肌功能有关。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主编.3 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26.

    2 李乾构,王自立.中医胃肠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46.

    ↑上一篇:结肠癌DNA倍体及p27蛋白表达的意义
    ↓下一篇:肝豆状核变性43例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