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大鼠急性胰腺炎血清中IL6浓度的动态变化

    发表时间:2010-05-07  浏览次数:681次

      作者:田宇 张永宏 周 力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消化内科,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要】 目的: 制作大鼠急性胰腺炎(AP)模型,探讨AP发病过程中血清IL-6与胰腺病理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AP组,每组30只,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大鼠的AP模型,各组于造模后6、12、24 h分批处死大鼠,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同时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评分。结果: (1)AP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并随时点延长而升高,P<0.01;(2)各时间点假手术组的胰腺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AP组,P<0.01;(3)胰腺病理评分与IL6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IL6的升高在A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胰腺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白细胞介素6 血清学 病理状态 解剖学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临床内、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病理上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临床上又分为轻型AP(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titis,SAP),大约20%的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发展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而SAP往往合并严重的并发症及较高的死亡率[1]。AP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AP 的发生发展与胰酶的异常激活引起胰腺细胞的“自身消化”外,还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胰腺微循环障碍,胰腺腺泡细胞坏死及凋亡等诸多机制有关[2,3]。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启动全身炎症反应,被认为是SAP从局部病变迅速发展为全身性损害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因子在AP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2008年5月~2008年10月,研究大鼠AP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6浓度变化及相应的胰腺病理改变,对IL6与A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阐明AP的发病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成年SD大鼠60只(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 g,标准棒状饲料喂养,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AP组,每组30只。

      1.1.2 试剂及仪器 EILSA试剂盒(由天津灏阳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酶标仪(Metertech ∑960),显微镜(OLYMPUS 100)。

      1.2 实验方法

      1.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采用改良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AP模型[5],该模型与人体胆汁返流性AP相类似,手术造成十二指肠腔内压力增高,使胆汁返流入胰管诱发AP。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胃窦部做小切口,并缝合关闭腹腔。麻醉清醒后大鼠可以自由饮水。

      1.2.2 观察指标与检测法 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6、12、24 h分批处死,每批10只,经颈静脉取血2.0 ml,1 500 r/min离心5~10 min,取分离血清-70 ℃保存备用。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LSA)检测血清中IL6浓度,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3 胰腺组织的病理检查及评分 各组在规定时间内处死大鼠,肉眼观察胰腺组织的大体病理改变。取胰腺组织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腊包埋、切片及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并盲法病理评分,按Kusske等[6]标准进行病理学分级,分为水肿、出血、坏死及中性粒细胞浸润4项,程度逐项按其正常(0分)至最重(4分),共分为5级,得分越高,胰腺组织的病理改变越重。分级标准见表1。贵阳医学院学报 34卷 2期田 宇等 大鼠急性胰腺炎血清中IL6浓度的动态变化表1 胰腺组织病理评分标准

      评分水肿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0无无无无1小叶间灶性水肿实质出血面积<25%导管周围坏死<5%局限导管内2小叶间弥散性水肿实质出血面积25%~50%灶性坏死5%~20%实质内浸润<50%3小叶广泛分隔实质出血面积51%~70%弥散性实质坏死21%~50%实质内浸润51%~75%4全小叶分隔全小叶出血严重小叶丧失>50%形成脓肿

      1.2.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用方差分析及SNK(StaeleatNewmanKewts)检验,结果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IL6与病理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用peason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血清IL6 AP组于造模后6 h开始,血清IL6含量即升高,并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各时间点的IL6值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1);AP组6 h、12 h与其24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6 h与其12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胰腺大体病理改变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胰腺无明显改变。AP组6 h时胰腺轻度水肿,无腹水渗出;12 h见胰腺明显充血水肿,色泽暗淡;24 h可见胰腺明显出血及多灶坏死,部分胰腺呈灰白色样改变,胰周及网膜皂化斑,数量不等淡黄色或红色血性腹水,同时观察到鼓肠,腹腔脏器粘连。

      2.3 胰腺病理变化 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胰腺改变轻,腺泡结构完整,腺小叶清晰,偶有间质轻度水肿,未见细胞坏死,评分在0~2分间,不记入统计。AP组胰腺病变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加重,术后6 h为轻型胰腺炎(MAP),术后24 h为重型胰腺炎(SAP)。光镜下可见,AP组6 h胰腺轻度水肿,间质和腺泡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12 h胰腺实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并见少量出血和坏死,小静脉扩张,红细胞沉积;24 h胰腺血管破坏明显,大片胰腺结构消失,大量红细胞沉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加,实质局灶性坏死、出血及脂肪坏死增加。AP组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2。表2 大鼠血清IL6的含量和病理评分 注:(1)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2)与AP组24 h比较,P<0.01;(3)与AP组12 h比较,P<0.05。

      2.4 IL6与病理评分的相关性 随病理评分增高,IL6浓度越高,血清IL6含量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r=0.774,P<0.01。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研究深入,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失衡理论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细胞因子水平可用于判断AP的病情及预后,其表达水平与AP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蛋白酶的活化及胰腺微循环障碍可刺激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释放IL6等细胞因子,当AP患者合并严重感染出现内毒素血症时,这些炎症递质的释放更为强烈,产生更为严重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可使胰腺从水肿向坏死型发展。IL6是一种重要的急性反应期炎症介质,受内毒素、IL1和TNFα等刺激后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并释放;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其水平和持续时间可反映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7]。发病后24 h内检测血清IL6含量,预测AP的敏感性为89%~100%,准确性达91%,是早期评价AP严重程度的最佳指标,亦是早期预测SAP 预后、评价炎症严重程度的最有用的炎症参数[8]。有资料证明,AP时内源性IL6执行抗炎角色,可能通过调节黏附分子的表达,中性粒细胞黏附和活化,细胞因子、活性氧或氮类的产生;IL6除了活化B细胞增殖及免疫球蛋白生成,更重要的是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蛋白,催化和放大炎性反应和毒性作用,造成组织细胞的损害[9],还可与其它因子协同作用于微血管系统,使血管内皮细胞被过度激活,并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造成微循环血栓形成。IL6在急性期持续高水平状态,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免疫黏附,抑制内皮修复,使血管受损产生高通透状态[10]。IL6改变细胞内G蛋白活性并参与中性粒细胞功能上调,加速白细胞边集、附壁和游出血管壁。本研究结果表明,AP组大鼠血清IL6水平术后6 h、12 h、24 h呈持续升高,且与胰腺病理损害程度一致,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它们在AP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IL6的血清浓度高低与胰腺的病理改变程度呈正相关,早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胰腺炎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提示对AP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动态监测,对AP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和评估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I Mofleh IA.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pathogenetic aspec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8(5):675-684.

      [2]Frossard JL, Rubbia-Brandt L, Wallig MA, et al.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and reduced acinar cell apoptosis in the exocrine pancreas of mice deficient for the Cx32 gene[J]. Gastroenterology, 2003 (2):481-493.

      [3]Raraty MG, Connor S, Criddle DN, et al. Acute pancreatitis and organ failure: pathophysiology, natural histor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04 (2):99-103.

      [4]Bhatia M, Neoptolemos JP, Slavin J. Inflammatory media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acute pancreatitis[J]. 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2001 (4):496-501.

      [5]邱燕军, 张启瑜.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和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5(17):258-260.

      [6]Kusske AM, Rongione AJ, Ashley SW, et al. Interleukin10 prevents death in lethal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in mice[J]. Surgery, 1996 (2):284-288; discussion 289.

      [7]Ohmoto K, Yamamoto S. Serum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10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clinical implications[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5 (64): 990-994.

      [8]Triester SL, Kowdley KV. Prognostic factors in acute pancreatitis[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2 (2):167-176.

      [9]Jiang CF, Shiau YC, Ng KW, Tan SW. Serum interleukin6,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early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acute pancreatitis[J]. J Chin Med Assoc, 2004 (9): 442-446.

      [10]Zhao X, Andersson R, Wang X, et al. Acute pancriatitisassociated lung injury: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potential future therapies[J].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2 (12):1351-1358.

    ↑上一篇: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急诊内镜干预治疗对胆源性胰腺炎愈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