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13  浏览次数:569次

      作者:徐枫,罗欢宝 作者单位:442700 湖北丹江口,丹江口市汉江医院内二科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胃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对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方法 按新的RE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通过电子胃镜进行分析。结果 RE内镜下以Ⅰ~Ⅱ级为主,年龄40岁以上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疼痛次之。结论 内镜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RE的诊断准确性,简便易行。

      【关键词】 内镜;反流性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酸相关性上胃肠道动力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道动力性障碍性疾病,西方国家患病率为10%~20%[1],我国GERD患病率北京、上海统计为5%~10%,反流性食管炎(RE)患病率接近2%[2]。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经内镜检出的75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2005年在丹江口市汉江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内镜检查75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者。其中男52例,女23例,男∶女 2.26∶1;年龄最大71岁,最小20岁,平均47.5岁。

      1.2 方法 采用Olympus电子胃镜进行检查,同时进行详细的临床相关检查,排除影响食管动力性疾病,如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以反酸、烧心为主诉者52例,占69.3%;胸骨后灼痛32例,占42.7%;恶心、呕吐28例,占37.3%;咽部阻塞感20例,占26.7%;上腹饱胀15例,占20.0%;心绞痛样表现2例,占2.7%。

      2.2 内镜诊断 按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内镜诊断分级标准:Ⅰa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Ⅰb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3]。

      属于Ⅰa级15例,占20%;Ⅰb级41例,占54.7%;Ⅱ级12例,占16.0%;Ⅲ级7例,占9.3%。病变分布:食管下段65例(86.7%),中下段9例(12.0%),全食管1例(1.3%)。

      3 讨论

      GERD伴有食管黏膜及其他病理性损害称为RE,主要是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特别是酸性胃液和胆汁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其他炎症、糜烂、溃疡所致。其中包括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食管体部清除功能下降、食管体部蠕动减弱,使反流物清除下降,食管组织抵抗力下降,对反入食管内的胃蛋白酶和H+的损害保护作用下降等也是引起黏膜炎症的主要原因[4]。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食管24 h pH值测定、测压,胃动力观察等研究的发展,对RE的认识越来越充分。RE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用24 h pH值检测评价酸暴露于食管的各种参数值已被誉为金标准,在诊断GERD方面,由于多数患者中无反流性食管炎,故内镜检查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5]。

      本组检查显示RE男女之比为2.26∶1,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为主。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为主,胸骨后灼痛次之,内镜下RE分级Ⅰ~Ⅱ级轻度食管炎最常见,Ⅲ级次之。目前报道食管腺癌发生正在增多,与此相关Barrett食管是一种癌前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RE存在是出现Barrett食管的高危险因素之一[6]。

      RE的分型国内外不一,如洛杉矶、Miller、Sarary分型,国内至1992年通化会议分型以来为内镜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制定了参照标准,1999年烟台会议重新制定RE的诊断及治疗方案(试行),2003年在上述会议基础上,再次制定出RE的诊断及治疗指南[3]。

      随着多种有效胃动力及抑酸、抗酸药物问世,RE的治愈率增高,但长疗程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仍是阻碍RE人群治疗的关键问题。我们依据新标准诊断RE经内镜诊断,诊病快速方便,并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与临床表现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是基层医院消化专业医师简便易行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Colin-Jones DG.The rore and limitaons of H2-antagonists in treatment of gastao-oesophageagl reflux disease.Aliment Pharamcol Ther,1995,9(suppl 1):9-14.

      2 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23-226.

      3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4):221-222.

      4 卢干,梁国士.胃食管反流病.中华消化杂志,1999,2:125.

      5 王巧银,孟如意,郗农.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中华消化杂志,2001,18(4):222.

      6 田升,邹晓平,邹多武,等.反流性食管炎流行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临床消化病杂志,2004,16:137.

    ↑上一篇:思密达与山莨菪硷联合用药灌肠治疗溃疡性肠炎临床分析
    ↓下一篇:大蒜素对胃上皮细胞Cx37、Cx43 mRNA表达及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影响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