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缺血性肠炎18例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1-02-17  浏览次数:473次

      作者:丁 晶, 孙 利, 苏向红 作者单位:014010 内蒙古包头,包钢第三职工医院消化科

      【关键词】 缺血性肠炎;内镜

      缺血性肠炎(ischemical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某一段结肠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该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表现为急性剧烈腹痛、腹泻、血便,重者可发生肠坏疽、穿孔,甚至肠狭窄及中毒性休克[1],由于本病容易误诊,为提高本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现收集本院近年来诊治的该类患者18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52~84岁,平均70岁;患者均伴有下列情况中的一项或几项:高血压病(10例,55.6%),冠心病(9例,50%),脑血管病(6例,33.3%),糖尿病(8例,44.4%),高血脂(8例,44.4%),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5.6%),结肠息肉(3例,16.7%)。

      1.2 方法

      在入院后72h内约常规结肠镜及活检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结肠病变。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及临床特点,评价治疗结果,治疗2~3周后复查结肠镜。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18例患者均以腹痛、便血为主要症状,部分有恶心、呕吐症状,腹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可在病变部位有压痛和肌紧张。

      2.2 内镜检查

      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6例,降乙交界处4例,脾曲2例,内镜下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本组患者均为非坏疽型,未见坏疽型。内镜下表现为肠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常伴有纵行溃疡和多发性不规则溃疡,严重者黏膜呈暗红色结节状,甚至呈“假瘤症”。

      2.3 病理表现

      本组患者结肠镜检时均行活检,病理可见黏膜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小血管内纤维素血栓形成,慢性期可见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2.4 治疗及转归

      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禁食、补液及营养支持治疗,选用罂粟碱、硝酸甘油、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同时选用氧氟沙星、甲硝唑等防治感染,经上述治疗2~3周后复查肠镜,其中11例正常,4例轻度充血水肿,1例轻度狭窄。

      3 讨论

      本病1963年由Bolty提出,1986年Morston对结肠缺血的分类加以论述,归纳为非坏疽型与坏疽型两类[2],既往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确诊较少,随着内镜及血管介入等技术的普及和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本病的诊断率逐步提高。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在一些基础疾病上发生。最多见的为动脉硬化和糖尿病[3]。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最多,这些部位多为两支动脉末梢供血区域的交界处,容易发生供血不全[4],直肠是肠系膜下动脉和直肠动脉双重供血,缺血损害少见[5]。

      缺血性结肠炎临床多呈急性起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老年患者多见,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反应性降低有关,需提高警惕。早期行结肠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能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的阶段。行病理检查,可与其他肠病鉴别。肠镜检查过程中应动作轻柔、少充气,若患者有腹膜刺激征,不能排除坏死型,肠镜检查为禁忌,以免引起穿孔。 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治疗。可采取控制饮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降低肠道耗氧量;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肠壁血液循环,促进肠壁损害恢复。本病易合并肠道细菌感染而加重病情,提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6]。

      【参考文献】

      1 Sreenarasimhaiah.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schemic colitis.Curr Gastroenterol Rep,2005,7:421-426.

      2 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79.

      3 贺磊,罗和生,谭诗云,等.缺血性肠炎的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中华消化杂志,2000,20:210.

      4 马君红,张黎.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16例诊治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327.

      5 史维,赵聪,邱雄,等.中老年人缺血性肠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336-338.

      6 岳伟,范红.缺血性肠炎的诊断与治疗.医师进修杂志(外科版),2005,28:59-60.

    ↑上一篇: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220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35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临床分析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