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3-01  浏览次数:379次

      作者:郭晓林 姜雅秋 王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与Cmyc基因及P5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用WS染色法观察不同胃病黏膜组织中Hp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检测不同胃病组织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结果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也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Hp感染阳性组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同时使P53基因失活从而诱发胃黏膜的癌变。

      【关键词】 胃癌;幽门螺杆菌;Cmyc基因;P53基因〔中图分类号〕

      幽门螺杆菌(Hp)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人群中有较高的感染率,据报道世界上超过1/3的人口感染Hp〔1〕。众多临床研究表明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2~4〕,而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认为,Hp感染导致了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Cmyc基因作为原癌基因,已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而P53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它的突变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与Cmyc基因及P53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目前国内外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Cmyc基因、P53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5年6月~200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共131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9岁;胃癌前病变组45例,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01岁;胃癌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632岁。所有病例均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印象观察,并经病理检查证实。每例患者均从病变处取5块活检标本,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冷冻切片,选取染色较好的切片进行病理及基因表达检测。

      12 方法

      121 WS银染法观察Hp感染情况

      WS银染法Hp为棕黑色。WS染色分级标准:0级:未见细菌; 1级:偶有细菌;2级:细菌数目介于1级和3级之间;3级:所有视野内见大量细菌。其中1~3级为Hp感染阳性,0级为Hp感染阴性。

      122 免疫组化染色

      Cmyc基因及P53基因表达产物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SABC法)试剂盒均为美国California Biotech Inc公司产品。按照LSAB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于60 ℃烤箱中过夜,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水化,加过氧化物酶阻断剂(03 %过氧化氢甲醇)处理10 min,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正常羊血清室温封闭10 min,加第一抗体于4 ℃冰箱过夜;加第二抗体(生物素化的羊抗鼠抗体) 室温下作用10 min,加链霉菌素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溶液,室温下作用10 min。DAB显色,自来水冲洗后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PBS代替第一抗体作为阴性对照;用已知的胃癌阳性组织切片,在相同条件下染色,作为阳性对照。

      13 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产物阳性判定

      镜下观察为细胞核和或细胞质内出现深浅不一的棕黄色颗粒的细胞为阳性细胞。根据染色反应的深度及阳性细胞的数量分别记分为0~3分,其中染色深度以多数细胞的呈色反应为准,浅黄色为1分,深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不着色为0分。阳性细胞数<10%为0 分,10%~45% 为1分,46%~70%为2 分,>70%为3分,并根据这两项的积分之和分为4级即:阴性(-)为0分,弱阳性(+)为1~2分,阳性()为3~4分,强阳性() 为5~6分。阳性细胞率的计算是先在低倍镜下(100×)随机选取细胞分布均匀的视野,再在高倍镜下(400×)用CMIAS病理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图像分析,每例计数500个细胞,然后测出阳性细胞的百分率:阳性细胞率= (阳性细胞数/500)×100%。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率或百分数表示,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疾病胃黏膜Hp感染率比较

      Hp感染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中依次增高,且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增高显著(P<001),而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胃黏膜Hp感染率比较(略)

      22 不同疾病胃黏膜组织中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

      Cmyc基因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故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表达为0,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中的表达则明显增高,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而P53基因表达在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不同疾病胃黏膜组织中Cmyc基因和P53基因的表达(略)

      23 Hp感染与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Hp感染阳性组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阳性率均较Hp感染阴性组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见表3。表3 Hp感染与Cmyc基因和P53基因表达的关系(略)

      3 讨 论

      Hp感染可引起胃癌已达成共识,但Hp致胃癌机制目前仍未明了。一般认为Hp感染是胃癌发生发展进程首要推动因子,主要作用于胃癌前病变的起始阶段,其机制涉及胃黏膜微循环变化、细胞增殖动力的失调、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异常。Hp感染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关系异常已成为人们研究热点〔5~7〕。本研究中胃癌前病变组和胃癌组的Hp感染率较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明显增高(P<001),进一步说明了Hp感染在胃黏膜癌变中的作用。

      Cmyc基因作为原癌基因,是myc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属于核内转录因子,定位于人第8号染色体q24,其编码的蛋白介导由细胞外传入细胞核内,参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Cmyc基因是被Hp感染激活的众多原癌基因中的一种,目前它已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Cmyc基因诱导细胞凋亡可出现于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其他细胞〔8,9〕。本研究中胃癌和癌前病变组Cmyc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提示在胃黏膜的癌变过程中Cmyc基因可能被激活,参与了胃癌的发生。本实验结果还显示:Hp感染阳性组Cmyc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1),提示Hp感染与Cmyc基因的激活密切相关,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Cmyc基因导致胃癌的发生。

      P53基因定位于17 号染色体,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因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极短,免疫组化染色中所能检测的p53蛋白实为突变型P53基因产物。本研究中胃癌和癌前病变组P53基因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且Hp感染阳性组的P53基因表达较和Hp感染阴性组高(P<001),这说明Hp感染可能诱导P53基因突变,导致P53基因的失活,从而丧失抑癌作用,促进细胞转化和过度增殖,导致胃癌形成。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阶段、多基因调控的进展性过程,其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党霞,玛尔哈巴,钟咏梅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7):401

      2 熊汉华,蔺蓉,侯晓华不同年龄人群幽门螺杆菌和胃黏膜炎症胃内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 (11):73840

      3 张亚历,赖卓胜,王继德,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学炎症评价依据及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 (13):8115

      4 杨 俊,程家欣,管小娟,等老年人慢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8):4746

      5 Chen JS,Lin JC,Shen L,et alCancer specific activation of the survivin promoter and its potential use in gene therapy〔J〕Cancer Gene Ther,2004;1(11):740 7

      6 Jorge O,Cuello Carrion FD,Jorge A,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PCNA,p53,cerbB2 and Bcl2 in the human gastric mucosa 〔J〕Rev Esp Enferm Dig,2003;95(2):89 104

      7 Kubicka S,Claas C,Staab Sp53 mutation pattern and expression of cerbB2 and cmet in gastric cancer:relation to histological subtypes,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prognosis〔J〕Dig Dis Sci,2002;47(1):114 21

      8 Yanagisawa Y,Akiyama Y,Iida S,et alMethylation of the hMLH1 promoter in familial gastric cancer with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J〕Int J Cancer,2000;85 (1):503

      9 Kang GH,Shim YH,Ro JYCorrelation of methylation of the hMLH1 promoter with lack of expression of hMLH1 insporadic gastric carcinomas with rep lication error 〔J〕Lab Invest,1999;79 (7):9039

    ↑上一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急救与治疗体会
    ↓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在NERD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