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6  浏览次数:562次

      作者:黄青青  作者单位:310009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城站院区内一科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择5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以西医奥美拉唑为主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口服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6周后胃脘痛,泛酸,嗳气,胀满,纳差等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显示:溃疡面愈合,或成瘢痕,或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治愈率较高。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中西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1]。临床主要表现为有规律性上腹疼痛病史,有泛酸,嗳气,腹胀,消瘦,乏力等症状。经电子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因其有出血、穿孔、癌变等并发症,故发现后,我们即予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抑酸剂奥美拉唑、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联合治疗为主,我们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论治,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3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20岁以下1例,20~29岁12例,30~39岁18例,40~49岁11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平均年龄41岁。病程1年以内11例,1~5年27例,6~10年12例,10年以上3例。其中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复合型溃疡8例。1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31例合并浅表性胃炎。

      1.2 治疗方法 西药予以抑酸剂奥美拉唑20mg,QD,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120mg,QID,硫糖铝1g,QID等联合治疗为主。再加以自拟中药方瓦楞子30g,海螵蛸30g,黄芪30g,白芍20g,炙甘草10g,茯苓10g,蒲公英30g,陈皮6g。起到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痛剧者可加重白芍量,加延胡索。腹胀者加枳壳、川朴、槟榔。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等。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山药等。胃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玉竹等。胃阳虚者加吴芋,炮姜等。有黑便者加白芨,三七,云南白药等。中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上共治疗6周。治疗期间一律给予普通饮食,未予溃疡特殊饮食,所有病例在接受本疗法期间均未采用其他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的缓解为疗效判断依据。治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示:溃疡面愈合或留有瘢痕,胃黏膜正常。显效:胃脘痛,嗳气,泛酸,纳差,胀满等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失,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胃镜示:溃疡面缩小50%以下。以上3者统称有效。无效:自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胃镜示:溃疡面无缩小,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或加重[2]。

      2 治疗结果

      53例患者中,治愈43例,占81.1%;显效5例,占9.4%;有效3例,占5.7%;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达96.2%。详见表1、表2。表1 治疗3个疗程各阶段有效变化表2 治疗3个疗程后各型溃疡愈合情况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胃胀”、“心下痞”范畴。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亏虚等导致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相干,久之化热腐蚀,气滞血瘀,胃失所养所致。气机失利,胃黏膜损伤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变部位在胃,肝脾起主要作用[3]。西医认为溃疡之形成机理:损害因素(又称侵蚀力,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旋杆菌等)。增强和反损因子(又称防御力,保护力,包括胃黏液,胃黏膜屏障,胃肠壁旺盛的血液循环等)减弱,削弱和破坏了胃、十二指肠局部防御机制,于是在胃酸的作用下,胃蛋白酶消化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本病中药治疗以抑酸止痛,健脾和胃为主。其中瓦楞子、海螵蛸有制酸敛疮,保护胃黏膜。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健脾和胃,扶正祛邪。白芍、延胡索收敛补血,缓急止痛。陈皮、川朴、枳壳、槟榔健脾理气,消胀。半夏、旋复花、砂仁、豆蔻有降逆止呕,和胃作用。生地、麦冬、玉竹养阴益胃,生津止渴。吴芋、炮姜温胃化饮。白及、三七、云南白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医学发现,黄芪、炙甘草、茯苓、党参、白术、山药等具有加强胃黏膜-钛酸氢盐屏障,加固胃黏膜屏障,改善黏膜血流等作用。参三七能使血小板增加,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和减少出血作用,白及内还有白及胶,可使白细胞聚集,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迅速止血功效。白芍成分为芍药苷,有明显抑制消化道溃疡作用并能弛缓及抑制胃运动。甘草、延胡索有解痉止痛,抑制胃的分泌。而西药奥美拉唑作用于胃腺壁细胞,为H+-K+-ATP酶抑制剂,其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每日服1次即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促使消化性溃疡愈合。但单用奥美拉唑等西药治疗溃疡,仍有一部分人易复发,且一些临床表现不易用西药缓解。而单用中药治疗有时见效不够迅速。采用中西药联合运用方案,可以取长补短,有利于缩短疗程,提高和巩固疗效,有利于全面兼顾乏力,嗳气,嘈杂等只用西药难缓解的症状,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4.

      2 向余.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12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4(4):228.

      3 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6-217.

    ↑上一篇: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下一篇:关于Barrett食管诊断的临床探讨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