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1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3  浏览次数:503次

      作者:姚丽,张燕萍,陈平  作者单位: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 银川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12例IC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结肠镜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老年人IC以女性为主,均伴有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全部病例以腹痛、便血为首发表现,随便血停止腹痛迅速好转。病变好发部位为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论 老年病人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时,及时结肠镜检查对明确IC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老年人,结肠镜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由结肠某一部位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病变,对IC临床特点的认识尚有限,现对我院近期诊治的12例老年人IC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老年人IC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0-78岁,平均67.8岁。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大便培养除外其他器质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感染性肠炎等,12例患者均在首次检查后3周至1个月复查结肠镜。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全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便常规+潜血结果及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合并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其中高血压病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例,糖尿病5例,脑血管病2例,血甘油三酯增高10例,血总胆固醇增高6例,便秘6例。所有患者均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伴阵发性加剧,以脐周及左下腹痛为主,持续2-3d,随便血停止腹痛迅速好转。12例便血,占100%。3例伴有低热,余无明显全身症状。

      2.2 内镜结果:12例患者全部于腹痛、便血症状出现后12-72h行结肠镜检查,均明确诊断为IC。内镜检查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脾区,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黏膜重度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及溃疡形成。其中累及乙状结肠3例(25%),同时累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脾区5例(41.7%),乙状结肠和降结肠1例(8.3%),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2例(16.7% ),横结肠和降结肠1例(8.3%),直肠未见受累。活检结果均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水肿及多量纤维素血栓和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着[1]。

      2.3 治疗与转归:所有患者均住院观察治疗,禁食水,卧床休息,主要予活血(丹参)、血管扩张剂(罂粟碱)及抗生素、补液等对症综合支持治疗,12例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15d。

      3 讨论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2,3]。病变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IC。

      本文收集12例老年性IC,均患有动脉硬化相关性疾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临床表现,腹痛与体征不相符,全部病例均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给予禁食水、活血化瘀、扩血管、抗生素及补液治疗后,便血腹痛症状平均3-5d消失,3周-1个月复查结肠镜示正常。虽然IC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常被误诊,但结肠镜检查仍为临床上一种主要检查手段,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4]。此病的特点是病变与正常肠段之间界线清晰,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两快”亦是与其他炎症、非特异性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5]。

      【参考文献】

      [1] 廖松林.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学[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6,3(2):160.

      [2] 常虹,周丽稚,吕愈敏.肠系膜血管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3,8:500.

      [3] 田军,王颖.肠系膜血管病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9):834.

      [4] Danse EM, Jamart J, Hoang P, et al.Focal bowel wall changes detected with 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tie value in acute non-diverticular diseases of the colon[J].Br J Radiol,2004,77(923):917.

      [5] Montoro Huguet MA, SantoLaria Piedrafita S.Diagnostic approach to ischemic coliti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29(10):636-646.

    ↑上一篇: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下一篇:胃癌IκBα与核因子κB表达的研究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