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和腹内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30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周岩 赵永辰 白杰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附属医院ICU

      【摘要】 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和对腹内压的影响。方法 对89例入住ICU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大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胃管内注入,观察2组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检测2组患者膀胱内压(ICP)值评价腹内压的变化。结果 大黄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大黄组于治疗后4、5 d时ICP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可降低危重症患者的腹内压,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关键词】 大黄,危重症,胃肠功能衰竭;腹内压

      胃肠功能衰竭是感染、严重创伤、休克后的常见并发症,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肠黏膜水肿、糜烂、溃疡形成,黏膜屏障功能破坏,细菌、毒素通过黏膜屏障侵入血循环,导致体内白细胞系统持续激活,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随病情进展使SIRS失控[1],最终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危重症患者发生胃肠功能衰竭时,由于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胀气扩大,使腹腔内容增加;同时由于大量液体复苏,低蛋白血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炎性介质释放等因素,导致组织脏器水肿,腹腔积液,这些情况均可引起腹腔内压(IAP)升高[2],当IAP持续升高时可形成腹内高压(IAH),IAH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ACS),最终促发MODS。大黄具有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促进胃肠蠕动[3],减轻炎性反应[4]及降低胃肠黏膜通透性[5]的作用。本观察旨在研究大黄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作用及对IA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ICU的危重患者89例,其中男50例,女39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39岁;APACHEⅡ评分12~18分。原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20例,颅脑外伤12例,重症胰腺炎8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药物中毒10例,多发伤20例,重症肺炎14例。随机分为大黄组49例,对照组40例。

      1.2 诊断标准

      胃液或大便隐血(+ + +)以上,并排出溃疡病出血、口咽部出血、消化道机械性擦伤及咯血等。中毒性肠麻痹的诊断依据文献[6]标准。MODS的诊断标准符合文献标准[7]。

      1.3 方法

      大黄组患者未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和中毒性肠麻痹前给予大黄预防治疗,应用生大黄粉60 mg/kg,经鼻胃管鼻饲,每8小时1次,治疗过程中调整大黄剂量至大便2~4次/d。其他原发病的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与对照组相似。观察2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MODS的发生率。于入院当日及治疗期间每日检测2组患者膀胱内压(ICP)值2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值以反应患者IAP情况。观察2组患者ICP值的变化及腹胀缓解时间、留住ICU时间。ICP值测量方法:患者仰卧位,Foley导尿管接三通分别接储尿袋及测压管,排空膀胱关闭尿袋,自测压管中注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将测压管与地面垂直,开放远端,以耻骨联合为零点测量水柱高度,即为ICP值[8]。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急性胃肠黏膜病变伴出血、中毒性肠麻痹及MODS发生率比较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2.2 2组ICP值比较

      治疗后4、5 d,大黄预防组ICP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间2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腹胀缓解时间、留住ICU时间比较

      2组腹胀缓解时间和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发展中,胃肠功能衰竭既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MODS的胃肠道表现。危重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胃肠蠕动减弱,肠内菌群失调,毒素增加,胃肠营养障碍,胃肠黏膜缺血缺氧,黏膜屏障功能减退等原因,可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胃肠功能如不能尽快恢复,可导致细菌及毒素移位进入血循环,激活中心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进入肝脏激活Kuffer细胞,导致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促使SIRS和MODS的发生和发展[9]。因此胃肠功能衰竭既是MODS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局部表现,也是促发和加重MODS的重要因素。预防胃肠功能衰竭是防止MODS发生发展,降低病死率的重要途径。临床上常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胃肠动力药、氧自由基清除剂等方法来防治胃肠功能衰竭,但效果差。研究表明中药大黄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可保护胃肠黏膜屏障、促进胃肠蠕动[3],减轻炎性反应[4],降低胃肠黏膜通透性[5],抑制肠道内毒素吸收和致病菌过度生长,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促进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10],从而防止胃肠功能衰竭的发生。本研究表明大黄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及AR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IAH多见于严重创伤、腹部手术、重症胰腺炎、休克、脓毒症、大面积烧伤等重症患者,其危害不仅见于腹腔,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心血管、肺、肾、胃肠以及颅脑等多器官系统[11]。最终导致ACS,促发MODS发生。对危重患者监测ICP及早发现IAH,及时干预,尤为重要,可防止ACS及MODS的发生。对IAH控制常采用有效控制感染、纠正休克、应用激素控制炎性反应、纠正低蛋白血症、适当利尿、防止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综合措施。大黄具有攻下泻火,清热解毒,凉血化淤功能,本研究在基础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大黄灌肠,与对照组比较,大黄组治疗后4、5 d患者的IAP水平可显著降低,治疗组腹胀缓解时间及留住ICU时间明显缩短。

      总之,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可降低危重症患者的IAP,腹胀缓解时间短,缩短ICU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order JR.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Ann Surg,1992,216:111-116.

      2 孙华,翁卫群,陈峰,等.腹内压监测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中的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687-688.

      3 陈德昌,景炳文,杨兴易,等.大黄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87.

      4 杨建东,陈德昌,景炳文,等.大黄抗内毒素性休克大鼠炎性介质作用的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10:470.

      5 段九梅.化树林,张培培.复方双黄溶液对重度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及细菌移位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27-2030.

      6 顾茵,宋志芳,潘祝平,等.大黄对危重病患者胃肠道保护及胃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医师进修杂志,2001,24:34-35.

      7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Crit Care Med,1992,20:864.

      8 Fusco MA,Martin RS,Chang MC.Estimation of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by bladder pressure measurement:validity and methodology.J Trauma,1997,42:997-1005.

      9 Yao YM,Redl H,Bahrami S,et al.The inflammatory basis of trauma/shock -associated multiple organ failure.Inflamm Res,1998,47:210.

      10 马路,侯桂霞,顾华.大黄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18-419.

      11 Grubben AC,Van Baardwijk AA,Broering DC,et al.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Zentralbl Chir,2001,126:605-609.

    ↑上一篇:PPAR-γ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
    ↓下一篇:锡类散与思密达交替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