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1-12-23  浏览次数:575次

      作者:贾淑云,王敏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五医院消化内科,银川 750004

      【摘要】为探讨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检测了3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并测定其体质指数等指标。结果,营养不良组胃癌病人的瘦素水平较非营养不良组明显下降,而瘦素的水平与体脂的含量呈高度正相关。说明进展期胃癌患者瘦素水平降低与体脂减少有关,可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

      【关键词】 胃癌,恶病质,瘦素

      瘦素(leptin)由脂肪细胞产生,是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影响神经肽Y等的释放而抑制食欲,是用来调节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的[1]。超过80%的晚期肿瘤患者存在恶病质,以胰腺癌和胃癌病人发生率最高,而且营养不良/体质量下降是胃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肿瘤引起营养不良的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瘦素的研究为阐明该机制提供了一个方向,但瘦素在癌性恶病质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也存在争议[2]。本研究旨在明确胃癌恶病质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患者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既往无糖尿病、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共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74岁,平均58岁。病理均为腺癌,TNM分期Ⅱ期10例,Ⅲ期12例,Ⅳ期14例。同时记录受试者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x,BMI)。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BMI把胃癌患者分成两组:Ⅰ组为营养不良组(BMI<18.5)、Ⅱ组为非营养不良组(BMI≥18.5~25)。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所有受试者BMI均在18~22.9范围。

      1.2 指标测定 血标本采集:禁食12 h,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70℃低温保存待用。血清瘦素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购自解放军总医院放免中心。常规行血生化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白蛋白(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LY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q检验等分析,所有资料均以(±s)表示。

      2 结果

      2.1 胃癌Ⅰ组、胃癌Ⅱ组及对照组间各项指标的比较 见表1。三组的ALB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Ⅰ组BMI、LYM、瘦素与胃癌Ⅱ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Ⅱ组与对照组相比除LY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胃癌组与对照组各项参数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胃癌Ⅱ组比较ΔP<0.05

      2.2 36例胃癌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与营养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2。36例胃癌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为(3.33±2.13)ng/mL,与BMI呈正相关(P<0.01),而与LYM 、ALB无显著相关性。表2 36例胃癌病人各项参数与血清瘦素浓度的相关分析

      2.3 性别与胃癌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 本组胃癌患者男性(22例)血清瘦素浓度(2.31±1.22)与女性(14例)血清瘦素浓度(3.89±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肿瘤的发生与肥胖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肥胖是乳腺癌、大肠癌、肾癌等许多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研究显示[3],瘦素及其受体可能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与发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瘦素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它主要由脂肪组织合成与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脂肪的含量。当进食过多导致肥胖时,多余的脂肪便可产生过多的瘦素,从而发出了抑制进食的信号,减少能量的摄入,并且可以引起能量消耗的增加,从而降低体重[1]。脂肪群的总量或体脂百分比是血清瘦素水平的决定因素,故瘦素可以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恶病质是肿瘤病人常见的伴癌综合征之一,是1/3晚期肿瘤病人的直接死因,胃癌病人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此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现在认为神经内分泌紊乱起着重要作用。Zumbacnech[4]等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可以增加人体内瘦素的分泌,并提出了“细胞因子-瘦素”学说,感染、肿瘤等状态下的严重营养不良与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诱导瘦素生成增加有关。有些研究表明,在感染病人中,内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增加血清瘦素水平,并与厌食有关。另外的研究发现,在胃肠道肿瘤病人中,未发现瘦素水平与炎症反应相关,在动物模型中,亦未发现瘦素水平与厌食相关[2]。

      本研究显示,在胃癌病人中,营养不良组患者的瘦素水平较非营养不良组明显下降,说明癌性恶病质病人并没有存在高瘦素血症。相反,由于此类病人的机体脂肪群严重消耗,存在明显的低瘦素状态,而瘦素的水平与体脂的含量仍然呈高度正相关,说明恶病质病人对瘦素分泌的调节功能仍然是正常的。而恶病质病人普遍存在低瘦素状态,这是机体对消瘦、脂肪消耗的一种生理反应,可以解除对神经肽Y的抑制,进而促进食欲及合成代谢[5]。由于瘦素和机体脂肪含量呈高度正相关,而体脂含量减少是癌性恶病质病人的明显特征,故血清瘦素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的营养状态,做为诊断癌性恶病质的有效客观指标。胃癌的非营养不良组病人的血清瘦素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瘦素在胃癌病人中可能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女性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男性,可能与男女脂肪含量、脂肪分布不同、女性更易于积聚脂肪、下丘脑调节瘦素产生的性别差异及脂蛋白脂酶活性的性别差异等有关[6]。另外,性激素亦是影响血清瘦素的因素,睾酮可抑制瘦素产生。

      总之,进展期胃癌患者瘦素水平降低与体脂有关,可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作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Zhang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p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J].Nature,1995,372:425.

      [2] 黄琦,江志伟,佴永军,等.胃癌恶病质病人血清瘦素的变化[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5,12(2):88-90.

      [3] 贾淑云,贾红云.瘦素与胃癌的关系[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9):859-860.

      [4] Zumbacnech MS,Boehme MWJ,Wahl P,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 increases serum leptin levels in humans[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7,82:4080.

      [5] Hamerman D.Molecular-base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anorexia aging and cancer cachexia[J].J Erontology,2002,57A(8):M511-M518.

      [6] 朱步东,刘淑俊,刘娟,等.胃癌患者血清瘦素与营养状况的关系[J].癌症,2001,20(11):1286-1288.

    ↑上一篇:胃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疗效观察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babA2和胃黏膜上皮Leb抗原在不同血型中表达情况及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