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大肠息肉1 46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17  浏览次数:638次

      作者:许良璧,车筑萍,谭庆华,姜琼  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院 内镜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4

      【关键词】 肠息肉,肠肿瘤,结肠镜检查,病理学; 大肠黑病变

      从广义上讲,凡是肠道黏膜局限性隆起并向腔内突起的病变即称息肉。但一般所指息肉为黏膜局限性隆起,不包括明显的进展期癌和黏膜下肿瘤[1]。结肠、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研究直、结肠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指导其防治,降低直、结肠癌的发病率有重要意义。既往国内有关直、结肠息肉的研究,很多集中在其病理学特征上,且大样本研究不多见。收集我科2004年4月1日~2006年3月31日2年间进行的直、结肠镜检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我省直、结肠息肉患者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性资料

      2004年4月~2006年3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直、结肠镜检查4 630人,检出的大肠息肉1 461人,占同期直结肠镜检查患者的31.6%(1 461/4 630)。完整回收并有病理检查结果的息肉958枚。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有无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主要饮食习惯进行对比分析。

      1.2 仪器和方法

      器材包括奥林巴斯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刀、圈套器及活检钳。息肉的病理诊断均出自我院病理科,病理分型包括腺瘤(管状、混合状、绒毛状)、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伴腺瘤形成和增生性息肉伴腺瘤形成均归入腺瘤。息肉癌变和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参照WHO消化肿瘤分类和诊断标准[2]。

      1.3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u检验、方差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性资料分析

      男性受检者2 572,检出息肉912例,检出率35.5%,女性受检者2 058例,检出息肉549例,息肉检出率26.7%,经u检验,男女息肉患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年龄3~89岁。按年龄大小分为≤13岁的儿童组、14~44岁的青年组、45~59岁的中年组、≥60岁的老年组。每组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见表1。4组间的息肉检出率经χ2检验(卡方分割法),P<0.01。 表1 各年龄组患者的息肉检出情况

      2.2 内镜表现

      (1)单发性息肉患者720例(49.3%),多发性息肉患者741例(50.7%);(2)在完整回收的958枚息肉中,直径≤0.5 cm的息肉420枚(43.8%),直径在0.5~2.0 cm的息肉412枚(43.1%),而直径≥2 cm息肉126枚(13.1%);(3)在109例患者的直、结肠内共发现126枚直径≥2 cm息肉。这109例患者中,仅有13例(11.9%)患者为单发性息肉,且多为儿童(年龄≤13岁),占8名(8/13)。其中有3例患者体内发现≥2 cm息肉不少于3枚,共11枚。在直径≥2 cm的126枚息肉中,分型为山田Ⅳ的息肉89枚(70.6%),无蒂广基息肉29枚(23.0%);(4)根据结果将4 630例患者分为2组,即大肠息肉组(1 461人)和非息肉组(3 169人)。进一步观察2组患者中大肠癌和大肠黑病变的发病情况,结果见表2。经u检验后发现大肠息肉组患者并存大肠癌的情况较非息肉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后,大肠黑病变的发生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大肠息肉合并大肠癌及大肠黑病变的情况

      2.3 病理结果

      完整回收息肉958枚,其中发现增生性息肉415枚(43.4%);腺瘤343枚(35.8%),包括管状腺瘤250枚(26.1%),绒毛状腺瘤24枚(2.5%),管状绒毛状腺瘤69枚(7.2%);炎性息肉155枚(16.2%);幼年性息肉15枚(1.6%);P-J性息肉8枚(0.8%);高级别上皮内肿瘤7例(0.7%);息肉癌变15例(1.6%)。将息肉按直径分为3类,即直径≤0.5 cm、0.6~1.9 cm、≥2 cm。每类息肉的病理学分析结果见表3。表3 不同直径的息肉病理学分析结果

      2.4 临床表现

      在发现息肉的1 461例患者中,腹泻者占541例(37%),腹泻便秘交替者375例(25.7%),便秘者300例(20.5%),腹痛者277例(19%),血便者243例(16.6%),粘液便161例(11%),无症状体检者占45例(3.1%)。

      2.5 饮食习惯

      根据生活习惯,将饮食偏好简单分为2种,即粗纤维饮食(蔬菜、水果)和高脂肪饮食(猪肉、牛肉、动物内脏)。每人限选1项。随机抽取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不包括息肉合并直、结肠癌的患者),50例大肠息肉合并直、结肠癌的患者,以及100例肠镜检查为正常的患者进行调查。息肉组患者中,58人喜爱粗纤维饮食,42人偏好高脂肪饮食。息肉合并直、结肠癌组患者中,30人喜爱粗纤维饮食,20人偏好高脂肪饮食。大肠镜检查为正常组中,61人喜爱粗纤维饮食,39人偏好高脂肪饮食。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在3组患者中,不同饮食习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病,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文献报告差距较大,为10%~60%[3]。本组检出率为31.6%。各年龄组息肉的检出率明显不同,除儿童组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的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组息肉检出率达44.7%,这与同是西南地区的德阳进行的研究有所不同[4]。儿童组息肉检出率虽达81.3%,主要是和儿童组的受检者明显较少有关,儿童接受肠镜检查,主要是有明显的阳性症状或体征,如便血、肛查或肛门镜检考虑息肉时才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本研究不同性别的患者息肉发病率也有差异,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5),这与文献报道有所不同[5]。因此,对于6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可以考虑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范围,尤其是出现相应的消化道症状时,更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在本组息肉患者中,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几乎是各占一半,这也与文献报道不同[5]。

      根据本研究显示,在肠道内发现≥2 cm的息肉时,多数患者为多发性息肉(88.9%)。因此,当发现大息肉时,要注意寻找肠腔其他部位,以免漏诊。

      在完整回收的958枚息肉中,增生性息肉最多,415枚(43.4%);腺瘤性息肉其次,343枚(35.8%),这与汪春莲的报道不同[6]。直径≤0.5 cm的息肉共416枚,其中腺瘤性息肉80枚(19%),增生性息肉243枚(57.9%),绒毛状腺瘤仅有3枚(0.7%),没有发现息肉癌变或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因此,对于直径≤0.5 cm的息肉临床上可以观察为主,而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应高度重视。直径0.5~2 cm的息肉中,腺瘤165枚(40%),有3枚息肉(0.7%)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另有3枚息肉(0.7%)发生部分癌变。直径≥2 cm息肉中,腺瘤占98枚(77.8%),有4枚息肉(3.2%)为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另有12枚息肉(9.5%)发生部分癌变,这较文献报道的≥2 cm息肉癌变率低[7]。

      腺瘤癌变除与其大小有关外,还和其病理类型有关。文献报道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可达29.8%~40.7% ,而管状腺瘤则为4%~4.8%,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居中[8]。在完整回收的958枚息肉中,共发现16枚息肉癌变及6枚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其中大多数是在绒毛状腺瘤的背景上发生的。

      由于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的主要癌前期病变,故早期对结肠镜下发现的息肉行摘除术,可以使大肠癌发生率降低76.0%~90.0%[9]。由于在较大的息肉中,肿瘤性息肉及息肉癌变的机会较多,因此,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0.5 cm)应该积极行内镜下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上一篇:便秘患者与正常人排粪造影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递减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