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创新企业
3A质量服务诚信企业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重点培育项目
咨询热线:400-8338-918
  • 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
      内科学其他学科
      感染性疾病学
      风湿免疫病学
      分泌代谢病学
      心血管病学
      变态反应学
      神经内科
      肾脏病学
      血液病学
      消化病学
      结核病学
      呼吸病学
    • 临床外科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
      整形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骨外科学
      胸外科学
    • 临床其他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耳鼻咽喉科学
      急诊医学
      老年医学
      口腔医学
      妇产科学
      麻醉学
      眼科学
      护理学
      肿瘤学
      儿科学
      其他
    • 基础医学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基础医学其他学科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心理学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军事预防医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管理学
      妇幼保健学
      其他
    • 中医中药学
      中西医结合
      针灸推拿学
      民族医学
      中医临床
      中医基础
      中药学
      中医学
    • 药学
      药学其他
      临床药学
      生药学
      药理学
      药剂学
    《消化病学》

    内镜下诊治大肠息肉546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1-12  浏览次数:551次

      作者:张德龙,刘红云  作者单位:300270 天津市大港医院内镜中心

      【关键词】 大肠息肉

      我院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应用纤维结肠镜OlympusCFP40型及电子结肠镜OlympusCFQ260型共检查3 076人,检出大肠息肉546例,息肉检出率17.75%,切除息肉1 357颗,现将大肠息肉的大小、形态、分布,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46例大肠息肉患者,男327例(59.89%),女219例(40.11%);年龄3~20岁22例,21~30岁32例,31~40岁68例,41~50岁106例,51~60岁149例,61~70岁113例,70岁以上56例。以31~70岁之间较高,占79.85%。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便血、脓血便,腹痛,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

      1.3 大肠息肉的内镜观察

      1.3.1 大小与形态:共切除息肉1 357颗,单发息肉359例,(65.75%),多发息肉187例(34.25%);恶变息肉14例(2.56%),恶变息肉多呈分叶状,表面粗糙不平,糜烂出血,深红色较污秽。未发生恶变息肉与正常黏膜颜色相同。直径大于2 cm 36颗(2.65%),1~2 cm 152颗(11.2%),小于1 cm 1 169颗(86.15%);有蒂息肉410颗(30.21%),亚蒂息肉378颗(27.86%),无蒂息肉569颗(41.93%)。

      1.3.2 部位:发生于直肠281颗(20.71%),乙状结肠437颗(32.20%),降结肠142颗(10.46%),横结肠275颗(20.27%),升结肠160颗(11.79%),回盲部62颗(4.57%)。

      2 结果

      2.1 病理分型 炎性息肉144例(26.37%),增生性息肉65例(11.91%),腺瘤性息肉337例(61.72%)。腺瘤中管状腺瘤183例(54.3%),绒毛状腺瘤41例(12.17%),绒毛管状腺瘤113例(33.53%);腺瘤恶变14例(4.15%),其中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为19.51%(8/41),绒毛管状腺瘤次之,为3.54%(4/13),管状腺瘤最低为1.09%(2/183),本组非肿瘤性息肉未发现有恶变。

      2.2 内镜下息肉切除 本组538例行内镜下治疗,共摘除息肉1 357颗,有蒂或无蒂息肉用圈套器行高频凝切819颗,无蒂息肉用活检钳直接钳除538颗,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内镜检查是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同时也是治疗息肉的最佳手段,是减少结肠癌发生的有效措施。大肠息肉多发于左半结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其检出率分别是21.9%~37.7% 和40.4%~62.9%[1],本组资料为20.71%~32.2%,左半结肠为83.64%,与文献报道相近,多发性息肉的检出率34.25%,因此在结肠镜检查时,即便是远端发现息肉,也应行全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

      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肿瘤性即为腺瘤性息肉,本组资料腺瘤性息肉占61.72%。大量的临床、病理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大肠癌是腺瘤癌变的,其癌变率为1.4%~9.4%,整个癌变过程约需10年左右[2]。根据病理学类型,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Morson发现三者占75%、9.7%、15.3%;癌变率则分别为4.8%、40.7%、22.5%,本组资料14例各类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比例与之相近。有学者认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可达30%[3]。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大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结肠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术,电凝烧灼术、亚离子凝固术及钳除术具有简单、安全、创伤小、费用低等优点。近年来,已基本取代开腹手术[4]。我院9年来共检出大肠息肉546例,其中8例癌变者行肠切除,其余用圈套器高频凝切法切除带蒂或亚蒂息肉,用活检钳直接钳除无蒂息肉,共切除息肉1 357颗,未出现并发症。本组遵循见瘤即切,预防恶变。有学者认为[3]腺瘤性息肉需经2~3年其体积才能较原来增大1 cm,经7~10年才能发展成大的结肠癌。因此第一次术后监测应在第3年进行,单纯小息肉与大的多发性息肉术后,患者肿瘤的危险性有显著差异(后者要高),且复发息肉大部分是管状腺瘤,对于小于1 cm 的管状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可以不随访[5]。对于年龄大于40岁,息肉直径大于1 cm且有重度异型增生及多发性息肉应在半年内首先复查,阴性者每年复查,连续2年,仍无病变者可延长3年1次。对于腺瘤恶变治疗者的随访应于1~6个月之间进行。必要时残端活检检查是否有癌组织残留。复查可发现初次检查的遗漏及复发病灶。早期发现新的病变,并及时处理。定期结肠镜随访,对大肠癌的早期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Morson BC.Gen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Clin Gatroenterol, 1976,5:505525.

      3 陈念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3.

      4 崔西玉,黄燕霞,罗笑雁,等.2076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及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123124.

      5 麻树人,张宁.胃肠道息肉及憩室病概述.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7173.

    ↑上一篇:产气法多层螺旋CT诊断胃癌的应用体会
    ↓下一篇:便秘与老年痴呆关系的调查
    全国咨询热线:400-8338-91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179号23层2322M房
      粤ICP备2024298770号